2015年9月,国家旅游局启动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旨在推动旅游业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推动旅游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构建新型旅游发展格局。
今年2月和11月,国家旅游局先后公布了两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全国共有500个市、县、区入选。山西省晋中市、忻州市及壶关县、平顺县、阳城县、右玉县、岚县、交城县等20个市、县(区)上榜。
根据国际旅游规律,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就会步入成熟的度假旅游经济,休闲需求和消费能力显著增强。2015年我国GDP总量达67.67万亿元,人均约合8016美元。但我国每年人均出游才2.98次,离发达国家居民的8次以上还有很大差距。“2020年,我国人均GDP有望突破1万美元,旅游消费的需求将呈现爆发式增长。”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表示,2016年,我国旅游要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全域旅游是将特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一体化营销推广,促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实现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发展模式。
非遗游学兴起
山西省委、省政府把文化旅游业作为全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进行谋划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山西省旅游局升格为山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统筹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的能力和地位进一步提高。山西省委书记骆惠宁在刚刚闭幕的山西省十一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山西要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省。全省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挖掘炎帝农耕文化、尧舜德孝文化、关公忠义文化、能吏廉政文化、晋商诚信文化等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他指出,厚植精神沃土,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和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加强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保护利用,加强传统戏曲、非遗项目和传统工艺保护开发。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在国务院已公布的四批国家非遗名录中,山西占了116项,保护单位168个,居全国第三位。省级非遗项目达到403项,保护单位723个;截至2015年11月,在文化部已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山西省现有国家级传承人106人,省级传承人815人。全省11个地级市,109个县(市、区)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数近万项,传承人近万名。
山西省20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提供了难得机遇。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游客对于旅游产品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人们悠闲旅游的方式已经由过去简单的走马观花、拍照留念、跑景区,逐渐转变为深度体验、细细品味、文化交流,开始注重旅游的品质和内容。山西省每一个县都有着自己特殊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美丽传说。可以说,山西县县是风景、乡乡藏故事、村村有传说。“非遗游学”活动,就是要把山西省市、县、乡、村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与当地的旅游景点进行深度融合,通过把当地的非遗美食、传统手工艺品、传统戏剧、传统舞蹈、传统武术、传统医药养生等项目整合起来,与游客互动体验,介绍非遗文化知识,形成数百条乃至千余条地方特色鲜明的“非遗游学”旅游精品线路。
通过整合资源,合理规划线路,既能满足游客对“专、精、特、新”线路的高要求,又可以宣传非遗项目,帮助非遗传承人获得相应报酬。同时,从创意、策划、营销、宣传、推广、投资、政策信息等多方面给予非遗传承人帮助,深度开发相关文创产品,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山西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先辈的智慧和心血,反映着当时山西的民俗风情、人文地理、生活习俗、社会发展等历史风貌,是后人了解先辈的重要信息。把它弘扬好、传承好,就可以让山西的历史文化绵延不绝,脉络清晰,丰富多彩。我省20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县,有着大量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他们可以积极地参与到全域旅游的建设中。每一个非遗项目,都代表着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历史沿革;每一位传承人,都是一项传统技艺的“活教材”。这些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构筑了山西十分完善的非遗文化资源宝库,使山西的传统文化更加丰富。
山西素来以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闻名于世。文化,自然成为山西人最为骄傲和自豪的“产品”。打好山西文化这张牌,就是抓住了山西文化旅游产业转型的关键,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优势,量化为经济优势,就足以让山西抓住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实现山西的产业结构调整,使山西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得以最大程度的释放,造福3600万山西人民。(王俊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