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达,1946年12月出生于江苏常熟,六十年代初开始习画,70年代开始为苏州吴门画苑、武汉书画院等多处知名画院作画。期间努力临习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为自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79年后,李达深层次探索中国绘画艺术,尤其对中国近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先生的画法、画论进行深入研究,使其自身作品风格为之一变,得宾老“气至法备”之旨。他还探索傅抱石先生的飘逸潇洒,同样是得其神韵。偶作意笔花鸟、人物,更见其笔精墨爽、磊落不群;治印则冲刀裂石、不屑做作切削,得白石老人匠心独运之妙。
李达:“这些笔痕墨迹中,黄宾虹与傅抱石的笔墨风格反映得尤为强烈,因为我至认为近代山水画大家唯此二家为最上。.......经年以来,我沉浸在其中,始终想糅合二家之长,成一家法,但难度极大,不易奏效。目前我仍不想放弃这一理念,反复淬炼自己的笔墨,向往着艺术上”脱尽尘滓,孤迥独存”的“混茫”境界。这是一个十分艰难的工作,要忍受寂寞,过苦行僧般的生活”。
德艺双馨 成就名家典范
作为画人,李达以“学人”自警,“三十年作画,二十年沉思,当以学养充实画事,始不至空疏浅薄”。从艺数十寒暑,他抱守寂寞清贫,一切“大赛”、“大奖概不过问”。李达作画之余潜心读书为文,好与天下名学者交游切磋,数年间成效卓著,备受海内学者、同道中人赞叹。在中国画学史上,一生以”学人“自许的画家仅有三人:黄公望、僧渐江、黄宾虹。李达是一名真正的治艺者,毕生以道德、艺术为依归,视名利为身外之物,德艺双馨,终成名家典范。

深厚扎实的文字功底与学养修为 备受学界赞誉
1992年春,李达应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约,为黄宾虹封存浙江博物馆遗作170副作文字考评,受到人美出版社董雨萍先生赞誉,并乐于订交,尔后在“人美”至浙博选用黄宾虹花鸟画遗作时亦邀请其陪同前往。1994年9月《美术》发表他的论文《论黄宾虹的渍墨法》,该文深刻明确的论述,澄清了中国画学界50年来在“墨法”问题上始终难以解决的争论,时任《美术》主编的华夏在最后审定此稿时也不禁为之赞赏,编委王仲致信给李达予以相当肯定与颇高的评价。由于《美术》的社会影响,此文发表后在中国美术界尤其是“黄学”研究领域中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中国黄宾虹研究会理事会通过了吸收李达入会的决定,这是黄研会自1986年成立以来唯一吸收的一位没有任何职称的白衣画家。
1996年4月黄宾虹研究会第六届年会在沪召开,李达应邀出席会议,其山水作品“溪山深秀”选入《黄宾虹研究会成立十周年纪念画册》,此画受到美术界人士好评,上海邮政报还选作报头国画刊用。同时,在上海中科院学术研究中心举办的黄研会会员画展,李达参展的两幅墨笔山水,受到张仃先生的赞赏,画界中一些行家亦纷纷首肯。
1997年6月,由广东省文联、广东省鲁迅研究学会、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主办的“纪念鲁迅在粤港七十周年书画展”通过上海陈鸣树先生向李达征集作品,出于对鲁迅先生的尊崇,李达慨然寄奉水墨山水一副参展并获好评,展后特发荣誉证书致谢。同年12月,论文《黄宾虹与南社考略》在《朵云》发表,由署名“亦鉴”撰写的《黄宾虹研究会第六届年会评述》一文中对李达在黄学研究上所作的工作、成效均作了一定的报道与评述。1998年春,黄宾虹研究论文集第三部《墨海波涛》出版,论文三十三篇,李达入选四篇。这些中国美术界最高层次的刊物连接分别发表李达论文,亦足以说明他深厚扎实的文字功底与学养修为。

享誉海内 多幅作品成为馆藏佳品
1999年6月,由《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美协、金华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黄宾虹艺术馆开馆暨黄宾虹艺术国际研讨会在金华召开,李达应邀出席会议并向黄宾虹艺术馆捐赠山水花卉各一副。2001年11月,金华市黄宾虹艺术馆馆长葛凤兰先生特至李达家乡常熟登门造访,并收购李达山水作品数副作为馆藏。
2002年2月常熟博物馆举办《当今常熟画坛邀请展》,李达应邀参加,山水作品展后被收藏,这是李达至今唯一在家乡博物馆展出的仅有的一副作品。
其著作有:《黄宾虹故宫审画评析》、《黄宾虹墨法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中国画水法咨议》、《米氏云山画法质疑》、《苏轼论艺抉微》等。
画作:《溪山深秀》《深山对弈》《吹落浮云片》《水阁听泉》《双鸡图》、《寿桃图》、《梅》、《兰》、《竹》、《菊》、《残荷》、《月季》、《伏虎图》、《醉僧图》、《夜泊秦淮近酒家》、《曼殊诗意》、《松溪泛舟》、《简笔山水》、《深山人语》、《桥亭密树》、《短棹归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