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图
央广网井冈山2月27日消息(央广记者殷志强谢元森江西台记者李先)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发出的号召铿锵有力:“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举国上下正齐心协力,在共同迈向全面小康的征程上,砥砺奋进、奋勇前行。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估并经江西省政府批准,昨天,江西省井冈山市正式宣布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
歌声里唱的就是井冈山的拿山乡,当初红军战略转移时,村民们拿着金灿灿的玉米十送红军,而现在村民们早已经不种玉米了,而是一半时间经商打工,一半时间担任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的群众演员
村民:农民现在生活的还可以,前面有街,后面有厂,白天做工,晚上演戏。一个月二千左右。
在相距不远的拿山乡江边村,潺潺的山泉水顺着水渠流到了三百多亩草莓基地里,之前属于贫困户的杨材生,正在打理着他的草莓大棚,他说今年每个大棚能产出4000多斤草莓。
杨材生:一个棚的毛利算下来,毛收入也有三万块钱左右,我今年趁着年轻也搞了三个棚。
这首广为传唱的歌谣唱着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记录井冈山的北大门文水村革命战争年代食品单一,吃不饱饭的情景。可现在这些食品已经成为游客来文水村农家乐里的招牌菜了。
文水村村民陈庆荣:我们有四个农家乐,旅游的游客也带动了我们本地的老表做生意,餐饮,都带富起来了。
这几幕井冈山的变化并不是孤立地发生着,随着全国“精准扶贫”进程全面铺开,老区人民开始敲开幸福门。井冈山最为偏远的神山村之前就是典型的“贫困村”,村支书黄承忠至今记得村民住在低矮掉灰的土坯房里愁眉不展,也明白要带着大家找到“穷”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精准扶贫。
黄承忠:(以前)神山村跟外界联系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外面的东西运不进来,里边的也运不出去。第二个就是缺乏致富的产业,村民只能靠背毛竹生存。第三个就是缺乏保障措施,比如说老百姓看不起病。
精准扶贫首先要精确区分扶贫对象。井冈山市独创了精准识别贫困户的红卡和蓝卡制度。记者采访时发现:当地所有镇村的贫困户家门口,挂有标识卡,红卡为特困户,蓝卡为一般贫困户。
新城镇帮扶干部罗军元向我们介绍说:红色或蓝色标识卡上面有贫困户的信息和帮扶干部的照片、电话。贫困户家里墙壁上也都挂有收入账单,有没有达到脱贫标准,一目了然。
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只是“精准扶贫”的开始,精准识别特色产业才能发展经济完成脱贫。拿山乡可以种植草莓,因为昼夜温差大可以产出特别香甜的“奶油草莓”,而神山村就适合种植黄桃和茶叶,文水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就可以大力发展旅游和农家乐。同时,井冈山地区还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实现从种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经营。井冈山市委书记刘洪表示“精准扶贫”,已经敲开老区幸福门,但巩固脱贫成果任重而道远。
刘洪:眼前增收固然重要,持续脱贫稳定增收更为重要,率先脱贫摘帽,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让老区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才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相关报道
井冈山脱贫之战告捷 人民日报:井冈山更靓了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经第三方评估确认,新年伊始,江西省井冈山市脱贫之战告捷。
90年前战旗红,湘赣边界风雷激。为了过上好日子,当年追随毛主席、追随共产党参加红军的井冈山人有18万多,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就达5万余人。
只要“为了过上好日子”的梦想还在飞扬,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的血脉就会偾张。在汇聚各方力量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等解决欠发达地区贫困问题的“中国方案”的支持下,井冈山,又率先打赢了具有重大意义的脱贫仗。口袋里的票子到底有多实?住没住上好房子?脱贫后能不能确保不返贫?新年前后,记者数上井冈。
立好项选对路
因地制宜选准脱贫致富产业
“高路入云端”——去茅坪乡神山村,才能领略毛主席诗句的韵味。
2005年铺完3.5公里进山路的神山村,是井冈山最后一个通水泥路的村。但盘山路宽只有三米五,拦住了参加红色旅游者的脚步。
“打掉‘拦路虎’!”驻村扶贫团和村两委成员召集党员群众多次开会讨论,确定扩路方案;同时积极争取各类帮扶。
立项目、筹资金、抓施工……去年6月,路拓宽了。“游客来了,大家就要自己动手创造新生活。”神山村贫困户彭夏英这样说,她和老伴靠卖生姜、辣椒、竹筷等土特产,去年人均就挣了1万多元。到年底,神山村21户贫困户都吃上了旅游饭,人均收入达7500元,甩掉了贫困帽。
位于井冈腹地的柏露乡楠木坪村拥有6000多亩毛竹,户均40多亩。然而,山高路远运不出,捧着金碗要饭吃。“低产林改造前,整片整片毛竹林无人管理……”柏露乡党委书记张杰介绍说,这几年,井冈山把毛竹低改作为扶贫产业打造,从2015年开始,由集中连片的林子入手,每亩补助抚育费125元,“先除杂,把周长小于8厘米的小老毛竹全砍掉;再号竹,给竹子按年份编号,啥时砍心中有数;又破天荒给毛竹施农家肥、复合肥。”
村主任宁兴盛是老竹农。他介绍说,改造后亩产增一成以上,现在才完成3000多亩,各家各户光这一项就增收2700多元。“再加上那些冬笋、春笋、笋干、笋衣等,又有了3000多块收入,光一个毛竹低改每户就增收约6000元。”
脱贫攻坚,产业是根。“井冈山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十三五’期间将重点打造20万亩茶叶、30万亩毛竹、10万亩果业种植加工基地,实现‘一户一丘茶园、一户一片竹林、一户一块果园、一户一人务工’的产业扶贫模式。”井冈山市委书记刘洪介绍说。去年,井冈山共投入产业扶贫资金6626万元,新增茶竹果面积覆盖贫困户2320户,户均增收1500元;同时,井冈山探索公益性岗位扶贫,吸纳2694名贫困群众就业,实现了“一人务工、全家脱贫”。
称重、装箱、打包、贴单,一箱箱“老俵情”井冈竹荪,正发往全国各地。在黄坳乡洪石村,黄小华经营的“农村e邮”电商服务中心,“2015年底以来,已发货16000多单,收入130多万元。”
如今,“电商+扶贫”“金融+扶贫”等新型产业扶贫模式风生水起,已建成电商脱贫站点18个,覆盖所有乡镇,辐射35个贫困村,并增开直通邮路,确保优质农产品走得出大山。
建得起住得好
贫困群众住房全部得到改善
关声何在新城镇新城村穷出了名,夫妻俩都残疾,过日子都紧巴,还能盖得起房?让老关嘴巴咧上眉角的,是政府落实危旧房改造补助资金,加上挂点帮扶单位的支持,去年底,一家人搬进了砖混结构的新房。
走进大陇镇瑶背村,以往破旧的土坯房全无踪影,一间间白墙红窗青瓦、客家风情浓郁的房屋错落有致。这个村没一家贫困户?“贫困户的土坯房也都维修加固过了。”村党支书陈甲辉笑着给我们解释,当地的土坯房筑造得比较牢固,村里上百年的土坯房都不少,冬暖夏凉,但土坯房一怕屋顶漏雨;二怕墙角渗水。
“只要家里有劳力,土坯房维修改造,都得动手做事。”村民陈拥福高兴地说:“一栋土坯房维修加固,花费大约也就2万元,花钱不多,但办了大事。”
“一户有人务工,全家都不受穷。”井冈山还引导贫困群众向中心村镇、工业园区和主城区“转移”。对一般贫困搬迁户,给予每人2万元搬迁奖补;对特别贫困移民户,采取政府统建“爱心公寓”交钥匙工程集中安置。下七乡集空心村改造、拆旧建新、易地搬迁于一体的安居工程点,贫困移民户只要出1万多元,就能住进约90平方米的新房。377户1627人移民搬迁任务已全部落实。
桥林爱心公寓,是原大陇镇桥林小学空置的旧教室改建的,大陇镇投入20多万元,改造成一室一厨一卫格局的10个房间,安置住房困难的贫困户。61岁的石燕成身患多种疾病,他的房间床上铺着席梦思床垫,房里有电视、配热水淋浴,厨房配有电饭煲、电磁炉等。“新建10间这样的房屋,至少要花80万。改造利用旧教室,可节省3/4。”大陇镇党委书记刘济光介绍说。
绝不让贫困群众住在危旧土坯房里奔小康!井冈山全力推进安居扶贫,采取拆旧建新、维修加固、移民搬迁、政府代建等四种模式,确保贫困群众建得起、搬得出、住得好。去年,全市共投入近8000万元用于安居扶贫,维修改造危旧土坯房4906栋,拆除土坯正房1812栋、旁房16058间,包括所有贫困群众在内的6708户群众的住房条件都得到了改善。
带起来保起来
保障兜底确保贫困户一个不掉队
“37户红卡户(特别贫困),每户入股1万元;29户蓝卡户(一般贫困),每户入股5000元,我的合作社里贫困户的股金有51.5万呢。”创建了摇篮山鸡养殖合作社和鹿源梅花鹿饲养合作社的谢玉龙对记者说。
谢玉龙承诺:“红卡户年利润20%,蓝卡户年利润10%,一年一分红;确保入社股本资金安全;五年期满后,可退股或继续参股。”
“剩下的‘贫中贫、困中困’,扶不起来的我们就‘带起来’。”刘坪红副市长介绍说,井冈山引导这样的贫困户以政府帮扶资金、挂点单位帮扶资金,还有自家的土地、山地作股,入股政府金融产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固化贫困户与企业、基地、合作社的利益联结,让贫困户获得长期稳定收益。去年,全市农业产业吸纳贫困户2320户,金融产业吸纳贫困户1374户,户均增收1500元以上。
对“带不起来”,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因病、因残等致贫的贫困群众,则“保起来”。
“2014年1月,女儿结婚前查出尿毒症,两个多月检查治疗就花掉20多万。”坝上村村民赖莆秀一提这事眼圈就红了,“现在全靠每周两三次到龙市镇做透析。不过,血液透析基本不花什么钱。”
不花钱,受益于井冈山出台专项保障政策,给这些特殊困难的家庭“兜底”——贫困户患癌症、肾衰透析、肾移植术后抗排斥治疗,年医药费在1万元以上的,每人年可享1.5万元护理费。
患病猛于虎,约40%的贫困户都因病致贫,井冈山为所有贫困户全额代缴城乡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附加险和重症疾病保险,构建医疗保障“四道防线”。从去年开始,井冈山还从旅游门票收入和土地出让金中各切出10%,筹措2000多万元的特殊扶贫基金,对群众遭遇重大疾病、意外事故等突发事件进行爱心救助。近几年,井冈山市本级财政自掏腰包,不断叠加实施相应保障政策,扎扎实实兜住贫困底线,并确保这部分贫困群众年年收入有增加。
当昏迷40多天的妻子终于醒来,陈明亮已流干眼泪,妻子上山采摘摔成终生残疾。他怎么也没想到,3个孩子的学业还都能继续。如今,大女儿旅游中专毕业已在深圳务工;二女儿去年考上师范后报名参军,现为光荣的火箭兵。
当上护林员、每月能拿1300多元工资的陈明亮,受益于又一项兜底政策:对贫困户子女实行从学前到大学一揽子费用减免和补助。
井冈山市委书记刘洪斩钉截铁地说:“我们绝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一定要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