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1919年,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端,五四运动把一代青年推到了历史舞台的最前端。97年后,青年人仍然是时代发展的中坚力量……
青年展英姿
天津北方网讯:1919年,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端,五四运动把一代青年推到了历史舞台的最前端。97年后,青年人仍然是时代发展的中坚力量。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没有责任心,不爱国,不思进取,然而“90后”青年有话说:我们从未放弃理想,实现中国梦也有我们发出的力量。
“跫音不响,沉睡的英灵不惊/我的梦,怎惧是小小的飞蛾向火/我坚定的脚步是为一路跟随/你们一路向前,最是浩然于中国!”
这是一首长诗的其中一部分,作者是南开大学金融专业大二学生路遥。这首名为《最是浩然,南开魂》的诗作创作灵感源于屹立在南开校园里的14座雕塑。周恩来、张伯苓、杨石先、陈省身、穆旦……这些时代先驱者用强大的精神感召着校园里的莘莘学子。
两名学生从天津大学校园内张太雷的塑像前走过
“感觉我们这一代人不喜欢形式化的东西,很少会把‘爱国’两个字挂在嘴边,但是我们心里都有这样一团火,当面对国家利益的时候一定都会奋不顾身的站出来。”路遥说,她在写这首诗时,行文下笔也想了很多,对她触动最大的就是周恩来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话语一直鼓励着自己,在求学道路上不断前行。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青春只要有梦想,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南开大学在西南联大纪念碑前举办“青年诗会”,百名学子诗咏五四
“我觉得家、国、人这三者是一体的,都需要勇于创新,敢于开拓的精神才能不断发展。”马伟华是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从人民大学博士毕业后在南开大学从事社会学教学工作九年。“70后”的他在自己的青年时代曾饱受五四爱国主义精神文化的熏陶。任教后的他坦言,每天面对自己班里这些20来岁的年轻人,感觉新一代的青年思维更加开阔,对于社会发展的关注度远超自己的预想。
“我们每年都会有一些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项目让同学们去做。我发现很多学生报上来的课题都非常切合社会发展的热点,并且在研究中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马伟华给前沿新闻记者举了个例子,去年由他的学生陈川为首的课题小组深入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对那里的濒临消失的原生态文化进行了长期实地调研,形成了并且针对当地旅游开发的症结点进行了剖析,给出了解决对策,让他印象颇为深刻。
“周围同学包括我自己在内对于日本动漫、美国大片都很喜欢,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对于自己本土文化不感兴趣。我们这次走了黔东南的雷山县、黄平县、榕江县等贫困地区,考察了那里逐渐消失的少数民族语言,那种原生态的文化形态深深打动了我们,我们愿意为保留这样的文化根脉去做点什么。”陈川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德育为先,做人与做事同样重要。南开大学政治学副教授柳建文告诉前沿新闻记者,他的很多学生在本科期间就远赴新疆阿勒泰、贵州山区等边远地区支教,做志愿者,在这些年轻人身上不仅有奉献精神,还能够清晰地看到民族意识、国家意识的闪光点。
百名研究生宣誓:以兴学强国为己任,以实事求是为准则,崇尚科学,追求真知
天津大学举办纪念五四运动97周年宣誓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京大学寄语大学生:“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动员广大青年为之奋斗。”
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愿广大青年都能把握机遇,奋勇拼搏,积极传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