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不是一个数字游戏,要警惕政绩导向下地方脱贫“摘帽”的变味。
从“抢帽子”到“摘帽子”,反映到扶贫数据上固然好看,但是当地穷人能否真正受益,才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日前表示,我国将以群众认可为标准,建立严格、规范、透明的贫困退出机制,促进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在2020年以前有序退出,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或者搞开发容易破坏生态环境的地方,将实施整体搬迁,今年是这项大规模搬迁行动的起步之年,计划搬迁200万人以上。另外,为防止贫困县虚假“摘帽”,将采取强化监督考核、开展第三方评估、严肃问责等多项措施。(详见A24版)
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消除成片贫困家庭,让所有人都能依靠自身劳动过上体面生活,让所有家庭都能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为此,2015年岁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发布。这份长达万余言的重要文件,对未来5年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这场脱贫攻坚战就此打响。
需要强调的是,贫困从来就是一个相对意义上的概念。富裕如美国,按其国内标准,每7个美国人中也有一个需要接受政府救济。随着贫困人口收入的改善,贫困标准必然也会相应提高。相对意义上的“穷人”永远会存在,人们要想改变个体命运,无论何时都必须依靠自身努力。国家所说的脱贫攻坚,是指在“现行标准下”的脱贫,也就是以当下国家最低扶贫标准衡量,将贫困人口从线下提高到线上。
截至2014年,全国还有2948.5万个贫困户、7017万贫困人口。全国范围内,共有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2.8万个贫困村。可喜的是,从2012年到2014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5221万人,年均减少1740万人。照此速度计算,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只不过,扶贫越是往后越是要啃“硬骨头”。要让贫困人口更多享受发展成果,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需要扶贫工作更有针对性和精准性。比如,有些地方实在是生存环境恶劣交通不便,一直以来都是扶贫工作难点。对这样的地方实施整体搬迁是最可行最有效的办法。但是,一年就要搬迁200万人以上,务必防止地方政府在落实过程中简单粗暴,不尊重村民意愿;也要防止过去的“被上楼”运动,借着扶贫的名义再度上演。
扶贫办强调要采取措施防止贫困县虚假“摘帽”,这一点非常关键。脱贫不是一个数字游戏,要警惕政绩导向下地方脱贫“摘帽”的变味。以前,戴上“贫困县”的帽子是值得“庆贺”的事情,因为可以要政策、要补助;现在反过来,国家要求脱贫摘帽了,为了要政绩,地方上同样可能有冲动在统计上直接把穷人“踢”出去。从“抢帽子”到“摘帽子”,反映到扶贫数据上固然好看,但是当地穷人能否真正受益,才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实现全面小康、实现全面脱贫的历史进程中,深圳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不仅解决了自身脱贫问题,更给外地大量农村贫困人口提供了脱贫机会。实现全面脱贫最有效的手段,除了政策的扶持,还要靠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发展。把企业搞好,把经济搞活,就是在给脱贫攻坚做贡献。在今天这样一个人口流动频繁的社会,脱贫攻坚并不囿于当地,像深圳这样的沿海先富地区,必将继续发挥自身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