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发前的誓师大会上大家点燃蜡烛。 王嫣然 供图
中国青年网北京7月26日电 (记者 李晨华 实习记者 韩丽飞) 今年暑假,来自海峡两岸以及港澳共26所大学的共340名大学生一起赶赴台湾,参加“Hoping·Download第七届孔子行脚”活动,为台湾偏远地区的孩子们进行课业指导,践行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精神。
“孔子行脚”活动由台湾师范大学于2009年发起,践行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和“孔子行脚”足迹,在全国各地进行支教行动,散播关爱与希望,加强两岸四地大学生情谊,培养大学生热心公益、奉献爱心的精神。
7月9日,340名志愿者在台湾师范大学举行誓师大会。誓师典礼上,学生们演唱主题曲《仲夏的希望》《让世界多点爱》,并点燃蜡烛象征传递希望。7月18日,台湾部分活动全部结束,第二阶段于20日展开,台师大学生和部分大陆学生将分别前往山东、青海、重庆、陕西等地的10所偏乡学校,进行9天8夜的教学服务。
支教与救灾并行 条件艰苦但快乐
来自内蒙古大学的王嫣然同学此次支教的地方是台东卑南国中。“尼伯特”台风此次重创台东,卑南正是其中受灾较严重的地区,因此他们的活动除了支教之外还包括救灾。据台湾方面的带队老师孔令泰介绍,由于台风的关系,当地商家和学校也多受损,物资缺乏。
“我们是在台风过后的第一天到达台东。刚到的那天晚上住的地方都被淹了,卷帘门也被台风刮坏了,我们差一点住在外面。”提起支教的第一天,王嫣然印象十分深刻。

图为支教同学们从门缝下钻过去。 王嫣然 供图
“台风后,卑南国中校园内很多树木被破坏,教室和走廊到处是积水和落叶。”于是到达的第二天,志愿者们自发地加入到了救灾的工作当中,与学生们一起收拾被台风刮倒的树枝,清理校园里的积水。带队老师孔令泰告诉记者,由于风灾影响,当地物资缺乏,灾后三天才有所好转,但是缺水断电的情况仍在持续,台东卑南中学的志愿者们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们晚上钻进睡袋里,躺在没有空调风扇的教室地板上,白天还要备课讲课。由于学校的供水管道被台风吹坏,志愿者们洗澡只能去到学校附近的一个寺庙中用冷水解决。

受灾的卑南中学在进行灾后恢复。 王嫣然 供图
尽管条件如此艰苦,王嫣然还是觉得,支教的这段时间是她经历的一段很有意义的时光。“我觉得在大学期间在异地他乡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很幸运。”
收获的不仅是经历 还有深厚的情谊
说起支教过程中最难忘的事情,王嫣然觉得最难忘的还是在支教过程中收获的情谊。
支教的一个星期,她和孩子们相处得非常融洽。“我带队的小组中有一个平时很文静的男生—皓均,在最后一天,主动要求和我合照留念,并留下联系方式。我觉得,支教真的是将心比心的一个过程。”孩子们给她的第一印象是懂事。在学校重建工作时,全校的学生都回到学校,帮着打扫教室和校园。其次是爱学。尽管教学条件有限,但是在支教过程中,同学们一直认真听讲,努力去看外面的世界。在校学生们大部分是原住民,他们善于利用自己的资源去学习。最后是能歌善舞,热爱体育。“在我眼里他们是最可爱的孩子。”王嫣然语重心长的告诉记者。

临行前给孩子们签字留念 王嫣然 供图
除了和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来自两岸四地的大学生们在支教的过程中也建立深厚的友谊。由于台风的影响,去往台东的路上也不太顺利。“整个团队一起可以说是‘共患难’了。”本来只要三小时的火车,但是他们足足在路上耽误了9个小时,中间还有一次车站停电了,“但是老师和我们在一起没有感到害怕。”
王嫣然也坦白,“这是我第一次到台湾,其实开始有些担心,会不会有文化或者是交流的问题。但是,去往台湾之前,支教团队的老师和小伙伴就一直有在网络上的联系。能感到大家对于活动的热情,所以也没有了担心。”支教进行的七天里,来自大陆台湾和港澳的大学生们一起合作,完成了从救灾到支教的一个又一个任务,也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意义。
孔令泰老师评价说,大陆的学生认真负责,也很懂得配合,各地的大学生都各有特色,都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