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阅网→最有价值的门户网站
 
 
 
天阅网logo
  天阅网 > 教育 > 正文
   
 
社评:中高考走了 教育思考留下
 
http://www.tianyueo.com  发布时间:2017-08-21 08:28  来源:现代教育报
 
 

 万千学子们终于可以走出6月这个至关重要的考试月,挥手向紧张的中高考作别了。因为,无论考场上“砍瓜切菜”也好,还是“雪拥蓝关马不前”也罢,都无法改变已定的事实。既如此,何妨“鞍鞯收起、马放南山”呢?

  不过,考试可以暂时走开,思考却不能不紧随而至。当然,思考的主体不应是学生,而应是教师、学校以及教育决策部门和研究者们。因为,中高考貌似考查学生学什么,实际上也考查老师教什么;貌似考查学生的知识结构,实则更考查学校的课程体系以及教改在教育实践层面的落实情况。至于学子们在考场上的表现如何,以及面对考试和分数的态度等等,更间接考查了学校教育工作者们的教学观、分数观乃至成功观。

  所有这些,都是超出考试知识层面的理性认知,没有这些思考和认知,就无法超越知识和技巧的层面,就无法看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和教育教学自身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而缺少这些认知,一方面教育改革就无法继续前行,另一方面自身的教育教学也仍将处于“盲人摸象”状态。

  有句名言说,“忘掉知识之后,剩下的才是教育”。今天,我们只有透过并穿越中高考试题内容和技巧的外在,才能触摸到教育改革大潮律动的内核,才能看清制约教育改革的真正问题,才有可能转变观念,付出行动,早日改革激流潮头立,把握航向不走偏,及时准确地找到教育教学改革前进的指南。

  以今年北京中高考为例,今年北京的中高考试题,都在清晰地向学校、家长、社会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读书不应局限于书本,学习不应局限于学校,教育不能隔绝于生活。于是我们看到,试题中学科边界模糊了,内容范围拓展了,形式层次丰富了,和社会实践、生活实践更关联更贴近了,过去的那种“艰难险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灵活宽变”。这背后传递出什么?

  从人才的知识结构看,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已经超出了知识记忆的范畴,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读书机器和考试机器,而是对诸多信息的甄别、整理,创新和创造型人才,需要的是能协调、善沟通,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宽领域、综合素养高的人。
  从社会发展层面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唯精英、唯尖子生的时代虽在不少地方仍根深蒂固,但培养身心健康、思维活跃、训练有素的合格公民的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将日渐成为育人共识和时代的方向标。

  于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不仅是教育自身,而是时代向整个教育界提出的命题,而回答这一命题的除了政府决策部门和研究人员,更结结实实地落在了身处一线的广大教育者身上。

  而要解答好这一命题,需要转变的不仅是教育者们的教育教学方式、学校的课程结构和育人模式,更要转变育人理念等教育价值观的深层次问题。教育者们应该认识到,教育已经不再简单担负改变人命运的功能,也不应只服务于“关键少数”,它应和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是一个人健康发展和终身幸福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教育人都应为建立这样的平台,提升这样的平台的品质或等顶层设计,或出谋划策,或投身实践,或摇旗呐喊。

 
 
 
责任编辑:
孙晓娟
更多
 
 
 
天阅网提醒您重点留意网页中出现的以下词汇:
 
 
社评,中高考,走了,教育,思考,留下,万千,学子,终于,可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阅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频道主编还推荐您阅读以下文章:
   
     
 
 
 
 
 
     
 
 
  最新推荐
  图文资讯

 

 

 

天阅网-上天阅网,行微公益,知天下事!天阅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