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阅网→最有价值的门户网站
 
 
 
天阅网logo
  天阅网 > 教育 > 正文
   
 
武汉大学百余新生稻田里开启劳动思政课
 
http://www.tianyueo.com  发布时间:2020-11-02 09:12  来源:中国青年报
 
 

同学们在田间割稻谷。武汉大学生科院供图

  本报讯(石蕾 刘振兴 记者 雷宇)新学期伊始,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将劳动教育与专业学科相结合,组织150余名新生来到杂交水稻实验田,接受首堂劳动教育思政课的洗礼。

  10月25日,在位于武汉郊区的水稻试验田基地,一场火热的劳动思政课拉开了帷幕。上午9点左右,150余名新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每10名同学组成1个小组,4人割稻,3人搬运,3人打谷,小组成员分工协作。

  在杂交水稻实验田,同学们穿着胶鞋,戴着手套,手持镰刀,双手紧握稻秆卖力地打谷,全然不顾额头上的汗水。还有同学穿梭在田间,将割下的新稻搬到打谷场,将打完的稻秆抱到马路边。

  结束一上午的田间劳作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0级本科生朱峰把午饭吃得干干净净,他觉得端在手里的是整整半天的劳动成果。这名从小生活在城里的男生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一古训铭记在心。

  胳膊都酸了,稻谷却纹丝不动,这让何紫铨同学一度想放弃,然而咬牙坚持之后,打下来的稻谷逐渐增多,她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在今后的科研学习中,我也要多坚持”。

  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还围绕水稻穗粒数、实粒数、穗长、千粒重等进行水稻品种性状调查。他们或手拿直尺,聚精会神地测量穗长;或伏首皱眉,小心翼翼地细数稻粒。

  劳动之余,思政课也开到了田间地头。

  “朱英国院士终其一生都在为水稻研究而奋斗努力。”曾跟随朱院士从事水稻研究多年的教授胡骏给同学们讲起恩师的故事,鼓励同学们不怕吃苦,科研报国。

  武汉大学校团委副书记黄鑫结合劳动经历向同学们分享在当前全球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自己对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

  2020级本科生王雅菡感叹“劳动不易”的同时,也体会到科研工作者的艰辛,这个高一便立志将来从事科研工作的女孩下定决心:“学习刻苦坚韧的精神品质,直面学习、成长中的所有困难。”

  这是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今年首次将劳动教育与专业学科相结合,开设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并作为不少于32学时的必修课纳入本科生培养方案。

  “对于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与科研相结合的劳动更有意义。”该院党委副书记秦正保说:“在田间地头,把以朱院士为代表的杰出科研人员的奋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能更好地促进大家理解科研报国的含义,树立更远大的人生理想。”

 
 
 
责任编辑:
卢静
更多
 
 
 
天阅网提醒您重点留意网页中出现的以下词汇:
 
 
武汉,大学,百余,新生,田里,开启,劳动,思政,同学们,田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阅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频道主编还推荐您阅读以下文章:
 
您可能还喜欢阅读→上一篇:提高体育美育分值 是否回到应试老路
您可能还喜欢阅读→下一篇:南京一所中学的体育老师为何都能当班主任
 
     
 
 
 
 
 
     
 
 
  最新推荐
  图文资讯

 

 

 

天阅网-上天阅网,行微公益,知天下事!天阅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