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阅网→最有价值的门户网站
 
 
 
天阅网logo
  天阅网 > 教育 > 正文
   
 
探索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模式 推动新工科建设再出发
 
http://www.tianyueo.com  发布时间:2020-11-10 08:18  来源:人民网
 
 

  近年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规模快速增长,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工程教育“三分天下有其一”,地位举足轻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变化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新工科建设如何再深化再拓展?

  在8日举办的第五届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主论坛上,来自各界的专家学者聚焦新形势下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发展展开探讨。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正在由大变强

  十八大以来,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加速发展,目前已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体系,在学总人数占所有本科生的34%、全球工程教育总规模的35%。

  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振海认为,我国已经踏上了从高等工程教育大国迈向高等工程教育强国的新征程。

  “从1995年的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到现今的新工科再深化,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正在由大变强。” 王振海说。

  2016年,我国成为国际工程教育华盛顿组织正式成员,工程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工程教育国际化迈出了重要的步伐。王振海表示,通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实质等效、新工科建设等一系列措施的推进,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由从属发展走上了自我创新发展之路。

  此外,创新构建“工医结合”等人才培养新模式,进一步凝练提升多学科交叉融合建设的范式,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也从单一学科发展踏上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

  努力探索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模式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30年培养了1715万工科毕业生,打造了产业发展的主力大军,培养了一大批大国工程的领军人物。

  “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深地探测等总师都是我们国内高校培养出来的。”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一级巡视员宋毅说,“工程教育产出了大量战略高技术研究成果,超超临界燃煤发电、特高压输变电、移动通信等技术,对我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宋毅指出,从2017年开始,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推动“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努力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模式,涌现了包括“天大方案”、“华南理工大学F计划” “北大新工科规划”等典型经验。2019年,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发布。

  “我们将持续推出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储能技术学院等,推动工程教育再深化、再出发。” 宋毅透露。

  开拓高等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杜玉波指出,对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来说,要素资源优化配置至关重要。因此,要着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深度融合、线下线上紧密融合。通过推进多维融合,开拓高等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这个‘催化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促进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着力完善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引导科研资源、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推动高等工程教育深层次变革。” 杜玉波说。

  宋毅谈到,“十四五”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着提升,能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等等,这些都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线上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并与MOOC、线下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形成优势互补、包容并存的新格局,引领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步入一个新时代。” 王振海说。

 
 
 
责任编辑:
卢静
更多
 
 
 
天阅网提醒您重点留意网页中出现的以下词汇:
 
 
探索,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模式,推动,新工科,工科,建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阅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频道主编还推荐您阅读以下文章:
 
您可能还喜欢阅读→上一篇: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 探索“自我造血”新模式
您可能还喜欢阅读→下一篇:教育部发布研究生导师“八条准则”
 
     
 
 
 
 
 
     
 
 
  最新推荐
  图文资讯

 

 

 

天阅网-上天阅网,行微公益,知天下事!天阅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