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频发布的投资理财公告显示,A股公司正在掀起新一轮投资理财热潮。根据同花顺(300033,股吧)统计,9月份以来,沪深两市共有546份公告提及自家公司准备或已经完成购买理财产品的计划,涉及资金555.8亿元,不少银行买理财的资金动辄超过10亿。理财产品的收益已经成为上市公司增厚业绩的重要法宝之一。
对上市公司“搞副业”买理财、炒房的行为,市场人士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有分析认为,在资产荒之下,上市公司不敢盲目投资,稳健、保本则成为上市公司闲钱的重要投资方向。
9月来上市公司546份公告提及买理财
今年9月份以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沪深两市即有546份公告提及自家公司准备或已经完成购买理财产品的计划。而就金额来看,不乏动用数十亿元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土豪”公司。
资金来源显示,多家公司使用的理财资金来自首发IPO募投资金,或定增而来的资金。
9月14日,中国动力公告称,公司在确保不影响募投项目正常进行和主营业务发展、保证募集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对最高额度不超过人民币80亿元的暂时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投资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保本型投资产品,有效期为自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不超过12个月。同时提及,80亿资金购买了两大产品,一是七天通知存款,资金为30亿元,预期收益率为央行基准利率上浮48%;另一种为中信理财之共赢利率结构16772期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购买金额50亿元,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3.20%或3.70%。
“不务正业”买理财为增厚业绩
据同花顺数据统计显示,今年9月以来,上市公司累计认购理财产品动用的资金超过555.8亿元。对于“热衷”理财的原因,不少公司将之归结为两大方面:提高资金运用力、为业绩贡献力量。
与中国动力获得的预期相比,大部分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通偏低,一般是2.9%或3%。
虽然这些公司大部分选择的理财产品是保本型,总体风险可控;但基于金融市场受宏观经济等因素影响,不排除该项投资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上市公司也有提示称,公司将及时分析和跟踪理财产品投向、项目进展情况,一旦发现或判断有不利因素,将及时采取相应的保全措施,控制投资风险,若出现产品发行主体财务状况恶化、所投资的产品面临亏损等重大不利因素时,公司将及时予以披露。
随着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加入投资理财大军,收益也正在成为A股公司增厚业绩的重要补充。有市场人士分析,如果投资数额足够巨大,这种赚钱方式可观。按年化收益3%-5%计算,投百亿左右相当于三个月就能入账上亿元收益。
如上述提到的中国动力,其上半年的净利润为4.61亿元,而80亿的理财产品(如果按照下限3.2%的年化收益计算),将给公司带来2.56亿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