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今日(3月5日)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金融
再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是自2014年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之后,连续四次写进政府报告。
不过,相比前两次“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第三次“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提法,这次的表述令业界高度关注,变为“警惕互联网金融风险”。
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互联网金融的内容,具体表述为“
当前系统性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不良资产、债券违约、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累积风险要高度警惕。”
很快,业内媒体对此纷纷作出解读,诸如《新京报》“互联网金融升级为‘高度警惕"、凤凰财经“从促进发展到警惕风险”、《第一财经日报》“防控风险成主基调”等为主题的新闻报道开始广泛传播,可以发现,多数媒体突出强调了互联网金融风险。
不过,央广网以“见证互金回归理性之路”为主题的报道,所作的解读与当下监管层对待互联网金融的态度更为契合。央广网的文章指出,从2014年到2017年,互联网金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连续四年被提到。四年时间里,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基调没有改变。互联网金融从爆发成长期到整顿规范期,监管的发力促使互联网金融逐渐回归理性。
不可否认,互联网金融第四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这足以肯定,国家层面对于互联网金融的重视程度始终未变。毕竟,互联网金融作为我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同时在2015年底,国务院发布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也明确了互联网金融作为国家战略,予以推动,促进其规范发展。
不过,尽管如此,行业风险客观存在,国家在两会这种重要场合,揭示风险,发出警示,提醒各方警惕,既是政府责任体现,也是理性监管的需要。
从业内多家第三方机构统计的结果来了,截至到上个月P2P网贷平台中,问题平台的数量远远超过了运营平台,然而,随着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工作进入收尾阶段,以及网贷新规规定的整改过渡期大限渐行渐近,真正能经受住合规考验,最终留下来的平台,按照业内普遍的预测结果,最多也只有百家左右。如此一来,目前仍在运营中的上千家平台中,多半命运不容乐观。
也正是基于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防范风险,提醒公众高度警惕,便有了非常充分的现实意义。
风险在金融行业始终客观存在,如影随形,互联网金融更不例外。监管层面一直对风险防空严加重视,风险始终可控。今天,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就指出,当前系统性风险总体可控。
监管层面对系统性风险做到了可管可控,作为互联网金融参与者,在目前行业处于深度调整之下,要认清形势,理性选择,主动规避风险,或能有惊无险。
互联网金融无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如何体现,都意味着国家对这个行业的高度重视,同时始终围绕国家“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初衷。
附国家有关文件关于“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表述:
据网贷舆情统计过往相关文件,“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提法从2014年以来至去年7月最后一次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中被提及,已先后至少在国家层面九个重要文件和论述中出现。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网贷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