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怎么看银监会主席郭树清
对校园贷恶性事件的反思,并提出银行应为大学生金融服务“开正门”的观点。思前想后,还是觉得扒窗户上看或者在上班路上看比较合适。
在多起黑色校园贷、裸贷负面新闻层出不穷之后,银监会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觉得校园贷有必要管一管了,不然我们这些监管层真没法见人了。
一
校园贷最早进入公众视野,引起银监会注意是在2016年4月,当时河南某高校一在校大学生因欠下数十万高利贷,还不上钱跳楼自杀。
结果就是银监会联通教育部出了一份《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对学校进行口头批评教育,那些直接或间接涉案的机构算是躲过一劫。
此后,各种黑色校园贷事件频频曝光。从去年年初校园贷逼死大学生,到6月份持续发酵的“裸条”事件,校园贷这个游离在法律边缘,抛弃道德底线,坑害纯良大学生的社会毒瘤,终于把自己丑陋的外表公之于众。
二
一个巴掌拍不响,校园贷之所以能起来,还是跟大学生不理智的消费观分不开。
任何时候的超前消费或者投资理财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对个人未来现金流有一个良好预期,而且完全能够承担这个消费(投资)决策带来的风险。
这里没有批评大学生的意思,只是大学生应该清醒认识到自己的社会属性,意识到自己在社会分工中的角色和个人及家庭经济承受能力。
我们不反对大学生超前消费,反而我们鼓励这种消费行为,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大学生在社会体验上的缺失,能够尽早接触社会经济学这堂书上没有的课。
其实不仅在消费领域,包括资本领域目前也都直接或间接参与了超前消费。企业融资、银行借贷、天使投资等等,几乎都可以算一种超前消费。
社会需要超前消费,超前消费能让更多的钱在市面上流通,钱若不能流通,跟废纸有什么区别。
三
大学生的社会属性是学生,学生有属于自己社会分工,这种分工不是挣钱,更不是以透支自己的未来超前消费,而是为以后创造财富做准备。最起码不要透支自己创造现金流的能力。
我们希望大学生在提前消费时要考虑到这几点:
1、跟家长做好沟通,最起码要考虑到整个家庭的现金流状况,超前消费金额不要超过家庭纯收入(抛开各项开支)的5~10%。如果你家一个月能存1万,那你一个月的超前消费额度应该控制在500~1500以内。
2、考虑自身还款能力,说直白点就是你爸妈能不能为你兜底。当然很多大学生会通过兼职增加个人收入,我们很鼓励这种社会行为,但如果一个学新闻专业的学生兼职发传单,创造城市牛皮癣,我们还是建议你回宿舍打游戏,最起码不会给环卫工人添麻烦。
3、不要向任何社会闲杂人员借款。如果不想沦为新闻里的主角,请大学生远离社会闲杂人员,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更别提找陌生人借钱。记住一点,社会上有好人,但大学生碰见这种好人的概率跟中彩票的概率差不多。
4、学会培养自己的财商。一个人的财商培养,最好从大学开始,大学算是所有人进入社会前的实习期。这时候最适合培养财商,有一定可自由处置的资金,而且没有经济负担,还有图书馆,专业老师等资源。
针对父母说一句,不建议让子女在大学之前接触投资理财,因为这很容易对孩子的价值观产生误导,让孩子变得斤斤计较,这是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培养的。
四
最后,再说说郭树清建议银行给大学生金融服务“开正门”的事,银行不是没有尝试过给大学提供正常信贷,可关键是大学生该如何还这笔钱,银行又该给大学生提供多少信贷额度?
就以招行为例,在校大学生允许办理招行信用卡,但封存额度,可以通过充值享受信用卡优惠,并积累信用。说白了就是一张可以积累信用参加活动的储蓄卡,很显然这不能满足大学生对现金的渴求。
其他银行也允许办卡,但1000块的信用额度,吸引力实在太小,一部华为手机也得2000块钱呢!
所以,与其让银行给大学生借钱“开正门”,倒不如花重金整治那些给大学生借钱“开后门”的毒瘤校园贷。注意,郭树清的还提到一点,做好大学生金融服务,也能带来利润。
大学生需要的不是钱,而是利益保护。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花卷财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