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慈善榜让慈善成为一种风尚)
近日,广州市正式启动“2016广州慈善榜”征集活动,并将在首个“中华慈善日”发布。据介绍,“2016广州慈善榜”分为“广州慈善捐赠榜”和“广州慈善影响力榜”两大类,分别评选出“慈善单位”和“慈善达人”,以及最具影响力年度广州慈善企业、慈善人物、慈善组织、慈善项目等。
长久以来,社会对公益慈善的认识总存在一个“做好事不求回报”的思维定式。比如我们常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做了好事之后自己内心的满足,就是最好的回报。在我们小的时候,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这个句式,“我的名字叫做红领巾”——做好事不留名,也几乎成了一种传统。当然,不可否认这是一种非常高尚的道德境界,很多大慈善家也一贯坚持“低调”的风格。但在利益更加多元、个性更加张扬的现代社会里,对慈善行动大加表彰也是应然之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中明确提出,应“建立慈善表彰制度,对在慈善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予以表彰”。广州的“慈善榜”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出炉。
一方面,慈善榜可以提高慈善单位和个人的社会知名度,作为对慈善行为的一种褒奖,这一思路值得肯定。比如很多热心公益的企业将做慈善早已纳入常态化、制度化,将其视为一种社会形象的构建,通过慈善榜让这些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优秀企业亮亮相,给其他企业和单位做一个典范,善莫大焉。另一方面,慈善榜通过宣传慈善单位和个人的事迹,塑造一种“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社会氛围,对进一步扩大慈善活动的社会参与度,很有好处。设立慈善榜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份“光荣榜”,来营造行善光荣、行善可以获得社会尊重的正面宣传效应。
设了慈善榜,谁有资格上榜?毕竟,慈善是一个很难量化的概念。在这方面,“2016广州慈善榜”也作出了很好的安排。慈善捐赠榜主要是按照捐赠数据进行排名,而慈善影响力榜,则抛开了捐赠数额大小,主要关注在慈善活动中作出较大贡献、具有良好影响力的企业、人物、组织和项目。引入网络投票方式,更说明慈善影响力榜对民众意见的看重。以此观之,广州首届慈善榜“讲金又讲心”,不仅要表彰那些为慈善事业捐出真金白银的企业和个人,更关注那些默默付出、将慈善当成一种生活方式的身边好人。
很多人做了好事不求表扬,这是个人的道德追求;但做了好事应该受到表扬、得到社会尊重,这才是一个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良性循环的社会氛围。希望慈善榜的出炉,进一步烘托广州的慈善氛围,让我们的身边涌现出更多愿为慈善事业出钱出力的热心人。(张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