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慈善领域出现的各种不规范的现象,社会各界对于政府、社会组织公开捐赠“账单”的呼声愈发响亮。日前,北京市民政局召开了“北京市贯彻落实《慈善法》系列活动新闻通气会”, 会上,北京市民政局整体披露了北京的慈善事业基本情况。
捐赠渠道多元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全市社会组织总数已接近3万个,其中公募基金会45个、非公募基金会340个、民办非企业单位5603个、社会团体5019个,这些组织大多从事着与公益慈善有关的活动。
据统计,2011-2015年全市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直接接收捐赠总额(含物资折价)分别为8.87亿-50.93亿元不等,平均每年捐赠额约为31亿元,捐赠途径逐渐从传统方式拓展到网银、微信、慈善项目众筹等新领域,慈善项目也进一步扩围到了助老、扶持创业就业等30多个领域。
虽然北京乃至全国个人捐赠总额已十分可观,但目前捐赠额度占大多数的主要还是企业。不过,随着捐赠渠道逐渐多元,个人捐赠总额有望进入快速增长期。
目前,北京市慈善组织为社会公众提供参与慈善活动的方式,既有设立募捐箱、开通邮局、银行汇款和上门接收等传统方式,又有网上银行、手机短信、微信、慈善项目众筹等现代手段,还有义拍、义卖、义展、慈善晚宴、企业和个人冠名慈善基金、捐赠者参与项目实施、认捐爱心包裹等新型渠道。
氛围日渐浓郁
为了创造良好的慈善氛围,北京将设立“首都慈善奖”,评选爱心人士楷模、爱心企业、优秀慈善组织和优秀慈善项目。
“首都慈善奖”的设立、组织和表彰工作由首都公益慈善联合会负责,并成立2016年“首都慈善奖”评选委员会。凡2014至2015年度热心参与和支持本市公益慈善事业,在赈灾扶贫、扶老救孤、助残助医、兴教助学、志愿服务以及文化艺术、科技环保、法律援助、慈善教育与宣传等公益慈善领域做出较大贡献、具有良好社会影响力的个人、慈善组织、慈善项目及企业均可参与。
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向《慈善公益报》记者介绍,除了评选“首都慈善奖”,北京市还将开展《慈善法》宣传图片巡展、慈善公益广告大赛、“慈善北京周”等活动,向公众宣传慈善法,普及慈善知识。
服务范围扩大
传统的慈善项目包括助老助学、助残助困、救灾等。随着慈善组织的理念更新、规模扩大,北京市慈善服务的内容不断丰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助困救灾,而是进行全方位慈善服务。如今,慈善组织的身影,已经出现在法律援助、环境保护、扶持创业、公益项目孵化、文化遗产保护等多个领域,关注家庭支持和社区综合服务。这些慈善项目在惠及首都群众的同时,还惠及全国其它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
以“慈善超市”为代表的社区捐赠活动为例,全市共建立“慈善超市”119家、捐助站点1300个。过去,市民希望将物品捐赠给有需要的人,但基层捐助站点因为储存难、转运难,无法敞开接受捐赠衣物。引入社会化服务模式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每月定期由专业机构与站点对接,将所有接收物资集中转运至捐赠物资集散地,由专业人员进行分拣、清洗和包装,再将衣物发放到全市慈善超市,供困难群众免费领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
今后,北京市将拓展更多便民服务功能,如居家养老、老年餐桌、儿童托管等。
北京蕴藏着发展慈善事业的巨大资源和潜力,广大市民都有关爱弱势群体的爱心和回馈社会的积极性和热情,“首善之都”正不断绽放出绚烂的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