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正着力引导居家养老回应老人实际需求,提供针对性服务。 叶志文 摄
中山志愿者为困难老人送上爱心人士捐赠的护理床。 叶志文 摄
2017年中山市福彩育苗班为贫困家庭子女、异地务工人员提供598个公益兴趣班学位。资料图片
笔者从7月19日召开的全市民政工作推进会上获悉,中山上半年发放低保金3586万元,8689人纳入低保,比年初增加700多人;向5486人次发放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款559万元,同比增长41%;创设“微基金”“博爱商城”等新型慈善平台,新募集资金达1980万元,近1.5万人次参与慈善救助,累计募集慈善资金总额1.16亿元……2017年上半年,在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的形势下,中山市委、市政府不忘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幅提高了低保标准、扩大了救助范围、优化了系列民生政策,有力地保障和改善了民生福祉。
中山市副市长袁永康在会上表示,发展的目的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要让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做好新时期民政工作,要从实际出发,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作,织牢“保障网”,始终把兜底民生放在重中之重。民生工作没有终点,要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
撰文:郭冬冬 程倩敏
兜底线
着力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今年,中山在全省率先大幅提高低保水平,低保标准从629元调整至896元,增幅达42.4%,低保月人均补助比省目标任务高出30%以上。全年低保金预计新增投入3000万元,全部由市级财政解决。截至6月底,全市有8689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比年初增加700多人,共发放低保金3586万元。落实和完善困难居民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政策,中山共向5486人次发放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559万元,同比增长41%,平均每人次住院医疗救助水平达3343元,比省目标任务高出28.5%。
在全市低保、低收入家庭人均收入标准提高后,各镇区立即组织对在册登记的相对困难家庭进行经济核查,做到应保尽保。以东凤镇为例,目前该镇有低保家庭158户,较提标前增加15户;上半年发放低保金104.95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57.64万元,增长121.83%。
据东凤镇社会事务局介绍,在市、镇原有临时困难救助制度的基础上,该镇还出台了《中山市东凤镇困难救助实施方案》和《东凤镇困难居民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实施方案》,针对户籍居民增加了门诊医疗救助。在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方面,该镇将患者个人自付部分救助比例提升至80%。“自方案实施以来,全镇共实行门诊医疗救助61宗,发放救助金48424元,实行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19宗,发放救助金33799元。”东凤镇社会事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中山市民政局局长沈名晓表示,将坚持兜底线为第一要务,着力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医疗、住房等分类救助为辅助,慈善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狠抓资金落实,及时有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权益。
此外,中山把慈善救助作为政府救助的有力补充,创立“微基金”“微支付”,畅通人人公益新渠道,上半年,新增“慈爱基金”等3个冠名基金和12个微基金,新募集资金达1980万元。近15000人次参与,累计募集慈善基金总额达1.16亿元。建设1000多平方米的社会捐助接收站及“博爱商城”网上捐助平台,构建“一站式”慈善捐助网络。
求创新
脱虚入实提升社工服务“软实力”
近年来,中山社工快速发展,服务覆盖24个镇区,每万人持证社工数居全省第一。
如今,中山正着力推动社工改革创新、脱虚入实,以试点为抓手,进一步向专业化转变,探索多元发展模式。其中,中山市火炬开发区搭建起养老院、老年人活动中心(区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工综合服务中心、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四位一体”的社工服务平台。
“我们每年投入购买社工服务的资金就超过700万元,7个社区全部建有1个社工服务站,实现社工服务社区全覆盖。”火炬开发区社会事务局介绍,全区还创新实行“社工+N+N”模式,社工依托“N个社会组织(NGO)”带动“N支义工队伍和N个义工”,“1个专业社工服务领域+N个志愿者+N个专业背景”,以点带面有效提升了服务的“软实力”。
目前,火炬开发区共发展民政义工队、长者义工服务队、困难家庭义工服务队、残疾人义工服务队等领域的义工组织21个,登记备案义工人数达3200人,累计服务时数超16万小时。
沈名晓表示,下一步,中山社会工作将按照“专业社工、全民义工”发展思路,引导社工扎根在老年人、青少年、禁毒、信访等某项专门领域长期服务,不断提升能力和水平,逐步凸显不同领域社工的专业性,而不是成为“万金油”。此外,强化绩效考核,实行“谁购买、谁考核”的原则。今后社工项目绩效考核内容和标准将由服务购买方制订和实施,更好地指导监督社工将服务工作落到实处。袁永康也提出,对社工服务开展绩效考核时应注重服务对象作出的评价。
近两年,古镇每年投入购买社工服务的资金近500万元。在社工服务实施的过程中,该镇就如何科学有效落实社工服务考核监管进行了有益探索,逐步建立完善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监管体系,确保了社工服务的质量,推动了社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方评估是监控服务质量的有效手段。据了解,古镇镇社会事务局按照社工服务有关规范指引,委托经验丰富的第三方机构开展社工服务评估。该镇还引入行业评估机构,探索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居民评价为辅,政府、民众、社会相结合的多元评估体系。
“在评估主体上,镇社工项目监督小组负责中期和末期评估,并邀请专家学者、资深社工、服务社区中的相关单位代表和居民代表参加评估。”古镇镇社会事务局介绍,评估内容包括社工服务机构的资质,居民的服务需求,机构的服务过程、成效、质量等,涵盖社工服务各阶段。
重服务
力求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需求
生有所养,老有所依。在居家养老改革方面,中山正着力引导居家养老回应老人实际需求,提供针对性服务。同时,加快推进养老机构社会化改革,安排资金资助引导敬老院向社会开放,提高入住率。火炬区、小榄镇等镇区整合利用敬老院资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符合老人需求的日托、送餐、家政等服务,受到老年人欢迎。
据小榄镇社会事务局介绍,该镇养老服务机构主要包括镇敬老院和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选址在敬老院。敬老院位处旧城区中心,占地7000多平方米,户外活动空间3000多平方米,设有舞蹈室、阅览室、健身室、书法室、卡拉OK室、棋艺室等,常年服务老年人2.3万多人次。
为实现两个机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更好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小榄镇对敬老院进行了升级改造。“今年,还将建设180立方米的消防水池、泵房、怡康楼喷淋系统、消防报警系统、消防控制室等。”小榄镇社会事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小榄养老服务项目已经从单一上门服务扩展到9大服务项目,基本覆盖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在轮候评估服务方面,由医生、社工、护工组成养老服务评估团队,综合服务对象需求,设定适合的服务内容;在文体康乐服务方面,结合志愿团体和各类文化活动,经常性为老年人开展文体娱乐活动;在老年志愿服务方面,建立老年人志愿服务队,吸收“50、60”老年人志愿者,开展以老助老活动;在医疗健康服务方面,定期开展老年人健康讲座、老人义诊活动、健康体检活动,为低保、困难、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服务,专业医护人员每周上门检查诊治;在老人食堂服务方面,开设老人食堂,让老年人以低于市场价享受午餐服务;在送餐服务方面,制作适合老年人的午、晚餐,由志愿者配送上门,每周2次配送营养汤品;在托管服务方面,开设托养服务,保证老人专业化的生活照料,减轻老年人家庭压力。
沈名晓表示,希望各镇区借鉴学习小榄等镇区的经验和做法,坚持统筹发展,把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与敬老院社会化改革结合起来,整合资源,综合利用。坚持需求导向,针对老人最迫切的需求提供服务。逐步构建投资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管理规范化、对象大众化、服务人性化、队伍专业化、手段信息化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把握好民政部门的服务对象范围,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首先满足困难老人养老需求。强化养老服务质量监督,推行养老机构绩效考核,提升服务满意度。
■镇区样本
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公益先行
南区走出一条特色社会工作发展之路
近年来,南区高度重视社会工作在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早在2009年就率先建成全市首个社区社工服务中心,实行“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公益先行”的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南区特色的社会工作发展之路。
聚焦社区服务共建社会工作新平台
今年5月起,南区财政统一出资,增设社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为每个社区配置2名以上的专业社工,与多个部门购买的一线社工服务结合起来,鼓励社工中心主动与社区沟通,了解社区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专业服务,并将信息资源和工作成果及时向社区通报,实现资源互通共享。预计,南区将在3-5年内实现社区社工专业服务全覆盖。
“我们希望通过开展社区社会工作,搭建社区有效交流平台,构建社区融合机制,着力培养新老居民共同的社区价值,让他们平等成为民事民理的社区主力军。同时,拓宽社区公共服务资源,覆盖社区所有居民,实现共建共享共融。”南区社会事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社区社工积极发挥主动性和专业性,以服务对象自愿参加、社工主动联系、社区工作人员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突出重构基层各个主体的权责关系,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活力社区。
此外,南区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为社区残疾人、困难家庭、特殊群体、社矫人员、0—6岁儿童健康成长等提供专项社工服务,另外党建、创文、居家养老、文化等领域也逐步引入社工服务体系中。
引进公益“名牌”携手打造“中国式好社区”
据了解,南区以良都全民公益园为阵地,积极开展博爱100、三社联动、社区文化、公益路演等创投活动,以项目寻找资源对接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引入公益服务项目,进一步拓宽社会服务参与维度。
“第四届‘博爱100’公益创投南区版块共征集了89个公益项目,发放种子资金和配套资金40万元。”南区办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曹边村传统文化保育计划”“童学馆”等32个项目落地实施,各服务项目累计惠及近10万居民。
2016年,南区联合国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支持性公益组织恩派公益发展中心,引入专业社工机构和社工人员,共同打造“汇丰社区伙伴计划”,积极探索社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善治,携手打造“中国式好社区”。
据统计,目前南区共建立家庭档案1518个,开展个案服务259个、小组活动93个、服务1174人次、社区活动开展149场、服务12569人次,孵化了梦想家园、尚古文化保育中心、花儿朵朵舞蹈工作室、三色长者义工队、同行助残义工队5家社会组织,队伍人数共103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147场。
南区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力争在理论支撑体系和机制创新等方面形成一套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通过整合现有的社区发展和社会服务资源,努力打造符合当地发展和居民需要的社工服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