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市是吉林省南部对外开放重要门户和窗口。打造“通边达海”的新门户、新通道、新平台,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通化交通枢纽进一步完善,区位优势进一步彰显。以重大工程助力开发开放,不仅拉动了相关产业、夯实了基础设施,也是惠民生、振民心的重要举措。在通化市浑江下游,通化县湾湾川村泉源沟村民曲明成,在村前的江上摆了38年的船。
“我是从父亲的手里接过摆船的桨,从以前能坐30人的木船,到现在能载汽车的铁船,一晃儿自己都65岁了。”曲明成告诉记者,泉源沟与通化市区方向隔江相对,一直以来,沟里的行人、物资、车辆基本靠船摆渡,不安全不说,洪水猛涨和封冻期还得停运。
通堑畅途,打开山的大门。随着集双高速通化段的建设,属于集安至通化段通化连接线工程的边家店互通大桥即将横跨江上,结束泉源沟世代靠船摆渡的历史。
“明年桥通车了,我就得退休了,但我高兴!”老人笑着,因为这桥、这路,将让这个500多口子的小山村实现百年来的“通达梦”。
道路改变生活。通化至梅河口高速公路、靖宇至通化段高速公路、集安至通化高速公路……随着一条条道路、高速的延伸,通化市由原来的“交通末梢”变成“通边达海”的东北东部交通枢纽,交通路网连接起地的不仅是城市间快速链接的通道,更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式。
2016年12月19日上午8点,30辆满载速冻粘甜玉米、干鳕鱼等吉林特色农产品的首单货物集装箱车队在通化港迅速通关,驶向辽宁丹东港发往韩国。这标志着吉林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通化港经过134天的紧张建设正式通关运营,成为东北三省航运新坐标。
从“通化———丹东港”,到“通化港”,这轻轻抹去的几笔,却蕴含着我省向南开放的长远战略,也是通化市打造“通边达海”新门户、新通道、新平台的缩影。
在通化港,记者遇到跑了十几年出口贸易业务的马骏。“2002年我就开始跑出口日本等国家的业务,那时候得去大连港,一单业务得办一个月,时间长不说, 人吃马喂 还得好几万。”伟刚木业通化有限公司资源和出口部业务员马骏告诉记者,对于小公司、小订单来说,量小费用高,压力实在大。
“通化港建成就不一样了,20分钟就到,半天就能办完,基本属于 零成本 ,还能上门服务。申报什么的在电脑上操作也很方便,正符合企业需要。”马骏说。
而更让马骏自豪的,是山城通化由“借港出海”变“建港出海”,让吉林人实现了“通边达海”的梦想。“现在,我们有了港口,可以在家门口报检、装货。因为交通的便利,我们上海的集团打算把一些深加工企业搬迁至通化。如今,凭借好政策,我们也计划把产值提高,并把国内的运输业务也交给通化港。”马骏兴奋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