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
在长春市两家医院,各住着600余名精神疾病患者,这个“十一”长假,尽管医院反复提示,绝大多数处于康复期的患者备齐药品,可以回家,但实际上,他们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没回家。
由于家庭和社区条件的缺失、社会不理解与歧视,很多家属选择让此类患者在医院长期“封闭式”治疗,有的人甚至10多年没回过家了。这些有意或无意“遗忘”的背后,结果是最终导致患者陷入精神衰退和社会功能消减的恶性循环中。
他的故事
36岁休养员15年没回家了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唱出了精神疾病康复患者阿丁的心声,在医院里,像他这样已康复的患者被称为休养员,然而顶着休养员这个名称15年了,他却没办法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阿丁今年36岁,15年前突发精神分裂,每天胡言乱语,见人就打,父母将他送到医院。经过几个月的治疗,他顺利度过急性发作期。处于康复阶段的他可以出院,除了每天需要服用抗精神病症的药物外,看上去和正常人没有任何不同。但家人却不接他回家。
在这里,他除了每天帮助工作人员打扫一下医院卫生,多数时间是站在窗口,看向家的方向。
父母年迈,哥哥隔一段时间就会来看他,给他带来些衣物和零花钱。哥哥每次来,他必问的一句话就是,“哥,什么时候接我回家?”
“等你好了,就接你回家!”哥哥总是躲开他的目光,这样回答。每当这时,阿丁的目光就会黯淡下去。
“十一”前,听护士在一起聊休假的事儿,阿丁又想家了,哥哥来看他。即便知道答案,他还是问:“哥,‘十一’我能回家吗?”
“不能,医生都说了,你还没好。听话!”哥哥说。哥哥走了,他站在窗口,看着哥哥远去的背影,落泪了。
护士过来安慰他,他小声地问,“我什么时候能好啊?”
这家医院的业务院长李学松说,在这个问题上,医护人员很无奈,家属不让休养员回家,却总是拿医护人员作为托词,让医护人员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只得替他们撒谎。
阿丁的哥哥刘先生说,弟弟这些年来,一直闹着要求出院。医院评估认为,他病情稳定可以出院回家,但是却不敢接回家。
刘先生说,弟弟入院前脾气特别暴躁,因为什么小事都能暴跳如雷。疑心还特别重,谁小声说话他就怀疑要害他。有一次半夜醒来睁开眼睛,却发现弟弟正脸对脸地看着他,还说“你别以为我不敢弄死你”。
“我特别害怕弟弟会回归那种状态。”刘先生说。
还有就是妻子不同意接他回家,很怕他回家后伤害孩子。另外,父母年近七十,身体不好,没有能力照顾他。
总之,刘先生说各方面压力都很大,他会常来看阿丁,但却不能接他回家。
据介绍,在长春市这家医院600余名病患中,有近100人处于康复状态;而长春另一家医院660名患者中,有一半患者度过急性发病期,可以回归家庭康复治疗。
医院无奈
家属不愿让患者回家的原因
“阿丁的境遇并不稀奇,很多休养员过年都回不去家。有的家属甚至想让患者在医院住到老。”李学松说。
一家医院医务科长赵富帅表示,住院到老,并不利康复。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疾患中最重的一种,但也并不是24小时都处于打人毁物的危险期,只有在急性发作期才会。经过治疗,度过急性发作期,他们可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只要按医嘱服药,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甚至可以干些简单的工作。
李学松说,对于一些家属来说,将患者送到医院似乎是“一劳永逸”的选择。而实际上,这恰恰与精神病康复治疗领域中提出的“去医院化”理论背道而驰。对精神疾病患者而言,长期的封闭式治疗,极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是,患者出现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孤独退缩,时间长了,患者趋向不可治愈的慢性衰退状态,生活无法自理,更别说回归社会。
李学松说,他们的医院是精神科康复医院,共有600张床位,目前已超员60余人,很多患者滞留在医院,家属不愿意带回家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怕患者再突发病处理不了;二是家庭、邻里不接受;三是怕离开医院后住不进来,如此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让本来属于疾病治疗的医疗机构,变成了一个疗养康复机构。这对本来就紧缺的精神卫生医疗资源,无疑是一种浪费。
延伸阅读
长春2.36万患者进入社区管理
长春市精神疾病防治所所长王凯介绍,长春建立了精神疾病社区管理体系。目前长春地区共检出精神疾患2.36万名。对于这些患者,均已建卡立档,并由专业医生作出明确诊断及危险性评估,对病情稳定的患者,专业人员3个月随访一次,对于病情不稳定的患者2周随访一次。此外,还免费为贫困精神病患者服药,给予急性发病贫困患者每年一次2000元住院救助。
赵富帅说,对于首次入院并进入康复期的病人,只要坚持服药,完全具有回归社会能力和可能。当患者精神症状缓解或消失,情绪稳定,自知力恢复或部分恢复后,他们的内心急切期盼出院与家人团聚,渴求重返社会。然而,社会的歧视与人们对精神病患者的不理解与偏见,使精神病患者的思想压力增大。正因如此,部分病人因自卑而不愿服药,最终导致疾病复发的情况屡见不鲜,复发给治疗带来困难的同时,也进一步摧残着他们的康复和再次回归社会的希望。
赵富帅建议,在患者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大家应该多一点同情和包容心,患者能否愉快生活和工作在社会大家庭中,这是康复期精神患者能否重返社会的重要因素。
李学松介绍,回归社会,还需全社会加把力。在日本、美国以及西欧一些国家,精神疾患康复后在社区管理,社区卫生部门设专业医务人员管理。另外,社区会和一些单位联络,提供一些岗位给康复后的患者,他们甚至可以有自己的收入。这样,白天工作,晚上回家,和正常人的作息时间基本相同。(文中患者均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