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阅网→最有价值的门户网站
地方频道
天阅媒体
网络时报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科技
体育
公益
旅游
评论
公司
法治
生活
购物
军事
民生
房产
时尚
游戏
头条
财经
股票
理财
娱乐
电影
综艺
汽车
文化
人物
能源
饮食
健康
焦点
佛学
教育
历史
综合
滚动
天阅网
>
生活
> 正文
财经新闻
娱乐新闻
体育新闻
军事新闻
热点评论
笔谈张泰荣︱董建波:解放初期的农耕生活
http://www.tianyueo.com
发布时间:2016-05-28 22:47 来源:私家历史
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国农村经济时,将农民的农业生产称为家庭农场(family farm)。这一概念可能较为方便西方读者理解中国农民家庭的农业经营,但20世纪上半期江南农民家庭的农业经营很难与汉语中“农场”的定义契合。这一时期江南农民经营的地块往往达数块、十数块乃至数十块,每块面积小则不足一分,大则数亩,甚至十数亩(这种情况极少),每块地都精耕细作,这与经验概念中面积多达数十百亩(甚至更广)、有附属的仓储等建筑的西方“农场”颇不相同。虽然名称同为“家庭农场”,其内部组织、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差异甚大。在阅读张泰荣日记中有关家庭农业经营的内容时,我们也很难将他家的小块土地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与“农场”这一概念联系起来。
张泰荣
张泰荣家庭经营的农田(农地)数量,在日记中有多处记载。1950年5月22日的日记中记载:“余家今日种田七亩一分。”其时,张泰荣所居的奉南村共有148户(620余人,户均4人,可见是以小家庭为主),田1300余亩,户均有田8.78亩。对比可知,张家经营的农田面积略低于全村户均水平。全村人均农田2.1亩。张泰荣家当年有5口人(长女聿懿已婚,次女复懿在沪工作,小女涵懿和儿子钧懿年幼,在读),若包括涵懿、钧懿,家庭人口为4人,人均为1.78亩。张家人均农田面积也低于全村平均水平。因张泰荣任职于孤儿院,似应不算农业人口。若不包括他本人,则张家农业人口为3人,人均2.37亩,高于全村平均水平。
土地改革后,张泰荣家庭经营的农田数量大幅减少。据1950年11月28日记载,奉南村“分配之田五百余亩,农业人口每人分得一亩七分一厘,非农业人口包括贫民、鳏寡孤独等每人七分”。以土地改革分配之田论,则张家在土地改革之前经营的农田数量,高于农业人口每人平均分得的1.71亩。经过土地改革,张家经营的农田数量减少一半,由土地改革前的7.1亩减至土地改革后的3.5亩。当年12月2日的日记写道:“奉南村分田已揭晓,吾家因留种关系,分得田一亩五分,即牌楼后九如公祀田征收部分之田。则明年连星房所租二亩,共为三亩五分。”可见,他家经营的3.5亩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农民协会分配的“照顾田”,面积是1.5亩。另一类是他家租入的“星房”的田2亩。即经过土地改革,张家分得的土地只有1.5亩(还是“照顾田”),以全家农业人口3人计,人均只得0.5亩,还不及土地改革前人均耕地数量的三分之一,也远少于全村农业人口每人平均1.71亩的水平。即使以全家农业人口(成年)1人(张泰荣夫人毛颖黎)计,也属偏少。
日记中提到的“星房”,即张泰荣的小叔公,名益余。张泰荣所属的张氏宗族源于嵊县西乡富润村,清代乾隆年间迁入奉化。自迁至奉化的“一世祖”至张泰荣,已历八代。张泰荣的曾祖父才元公这个分支称为“位房”,张泰荣祖父一代分为三房(圣房、学房、贤房)。张泰荣的父亲为圣房后裔,这一代又分为三房(日房、月房、星房)。张泰荣父亲的名字为益恭,他这一支称为“月房”。对读前后日记可知,土改后张泰荣家所分得的“照顾田”,土改前为张氏宗族的族田的一部分。以后日记中多次提到,家庭经营的农田数量为3.5亩。如,1954年8月5日,记载其家经营的水田面积为3.5亩。
除了农田之外,张家经营的农业用地还有地和山。地通常指的是较为瘠薄且无法人力灌溉的旱地,只能种植杂粮等旱地作物。山则无法用于经营种植业,所获主要为柴草。1951年1月8日,奉南村召开了田亩对证会,张泰荣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吾家今后土地为:田壹亩五分,山十八亩五分(折田九分),地一分七厘(折田四厘)。”由此条可知,山、地面积可折算为田的面积,地—田面积折算比率为2.4:1,山—田面积折算比率为20.5:1。由于山、地的收益无法以某种产物的常年产量加以估算,将其面积折算为田便于计税。
农家经营的田地面积是时常变化的。在租佃关系中,有一些田块的租佃关系是相对稳定的(如受永佃权约束的田块),另有一些田块则可随意退佃或退租。农家可依据其生活需求、劳动力与农产品市场状况,决定是否需要租入或出租土地,还可以调整是出租土地还是自种。换言之,农家在对土地经营权的处置上有多种选择可能性。可以在自种—出租、租入—租出之间转换,以寻求劳力—土地—资金的最优组合。张泰荣家的农田经营就是一个例子。8月21日的记载显示,当天奉南村开会,提出凡缺乏劳动力的家庭,由农协照顾分得的田,应该“自动归还”,以免减少产量。张泰荣在日记表示要将他家所分得的1.5亩田,“全数还诸农协会”。但据后来的日记,这1.5亩的“照顾田”由张家继续包种,但因家庭劳动力不足,张家无力耕种,遂将这块“照顾田”租给俞宝耕种。有趣的是,因耕种能力不足而出租田地的张家,却租入2亩星房的农田来耕种。直到1955年2月23日,张泰荣将“星房田”(2亩)和“牌楼后”田(亩半,即1.5亩)分别出租、包给宝富互助组耕种。
既租入农地也出租土地,既是土地的出租者,又是收租者;既自我经营也租佃农土地,既是业主,又是佃户。这种现象在江南农村的土地关系中极为普遍。据1949年常熟农村调查,在王堂村的150余户中,多数农户都兼具这种自主经营(自耕农)—出租土地(收租者)—租入土地(佃农)的身份,几乎所有的农户都身处在这种相互交织的租与佃的关系中。如果再考虑到这些农户在农闲时间(或农忙时忙上加忙)从事的副业、手工业(仅此一村就多达38种)、商业、饮食业、娱乐业(一些农民在农闲时节为成为流动在乡村的说书艺人、滩簧表演者、戏班的演员和其他从业者——江南的大部分地方戏都源于这种表演形式)等等,一个村庄中的经济与社会关系会显得更加复杂,远非区划为对立的阶级和清晰的阶层那么简单。
1950年11月22日,张泰荣在日记中写道:“本村派人来余家了解情况,余剀切表示既无己田,又无劳动力,似无继续种田之意趣与可能,故拟请改为自由职业。”此时的张家,有小块的“家庭农场”,略有收益;张泰荣在孤儿院也有工资收入。家境虽不富裕,似还能过得去。1954年7月1日退职之后,有了“自由”却没有“职业”。没了职业,就不再有工资收入。家庭收入的重心再度转向农业,但劳力不足等因素使张家的“家庭经营”收益受限。在退职后的一两年间,集合了债务人、农业生产者、退休自由职业者等多重身份,生活备极艰辛。
为此,人过中年的张泰荣开始学习种田。日记中多次提到他偕家人开垦荒地,编织篱笆,种芋种稻、嫁接果树。在经历了人生的“辉煌”之后,他“决心”回到“原点”,躬耕田亩。不过,据日记记载来看,他家的农业收获极微。1949年10月25日,张家种植的稻田2.9亩,收获稻谷570余斤,每亩平均约为稻谷197斤。同年,张家所在的奉南村稻田计租时,将收获量分为四等,甲350斤,乙300斤,丙220斤,丁150斤。张家种植的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介于丙等与丁等之间。以当地稻谷正常的单位收获量,以干谷计,约为380余斤。相较之下,每亩平均197斤稻谷,仅相当于正常年景(平均水平)的大约一半。20世纪上半期,江南各县水稻亩均产量约合362斤稻谷。对比可知,奉南村1956年稻谷单位面积产量略高于20世纪上半期江南若干县份的平均水平,还属正常。该农户亩均197斤的稻谷产量,明显偏低。
除稻之外,春花作物也有收益。1952年,张家曾以出售菜子所得收入,付清女儿上中学的学费。春花中的蚕豆,1956年,一亩收获量包括鲜豆40斤、干豆55斤。除蚕豆之外,还有小麦,每亩平均190斤。以产值而论,小麦收益高于蚕豆。1955年,张家农业收入包括稻谷783斤、蚕豆197斤、芋120斤、黄豆23斤、蔬菜243斤,合计为87.46元。农业支出,工资20元、农业税6元、种子和肥料10元,共计36元。农业盈余为51.46元。
在土地改革划成分时,张泰荣自认为应划归自由职业,最终,他的成分也被确定为自由职业。但他的个人成分和家庭成分有偏差,因为在土地改革中分得1.5亩农田(另分有地与山),为了维持家庭生计,他家又租入2亩农田。之后,直到归入合作社,这个家庭又是一个农业之家。田、地、山的经营成为他家庭经济的主要部分。他本人虽对农事不感兴趣,但作为一家之主,他不得不承担部分农事。
张泰荣日记原件(奉化档案馆藏)
一年四季的农事,大凡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播种、施肥、收获、收成,都受到他的关注。他家经营的稻田,在农历八月中旬,往往施以绿肥或骨肥。稻谷收获之后,还要及时晒干,以便存储。在秋季(约在农历八月下旬),他会仔细计划冬作杂粮的种植面积。如果农田里未播种绿肥作物(紫云英,又名苜蓿,奉化当地称为草子),在冬季还要对农田施以冬耕(约在农历十月下旬)。如果种植草子作为越冬作物,还需要对所植绿肥作物施肥。假如部分农田种植蔬菜,这一期间还要实施相应的田间管理。冬春种植季节,需要时常到田间察看新播的种子是否发芽,或者初生的新苗是否需要及时施肥。如果种植的蚕豆苗未出齐,还需要选种补种。夏秋收获季节,则要时常到田间察看大麦、稻子是否成熟,确定何时收割。收割之后,还需要晾干、储藏,这些也都属于农事范围。
影响该农户的农业经营收益的主要因素,除了劳动力投入、肥料投入等之外,就是气候变化导致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水旱导致歉收。1949年5月(农历四月),在春花尚未收获,稻苗尚未栽种的时节,奉化阴雨不断,耽搁了春花的收割与禾苗的种植。进而还影响到秋季稻谷的收割,影响稻谷的产量。该年8月,奉化又遇亢旱,以致稻田开裂。虽然9月下旬下大雨,旱情缓解,但大雨造成的洪水,又损害了稻苗。由此我们可以解释,在1949年10月稻谷收获时,该农户所植稻田亩均产量只有197斤,仅相当于正常年景的一半。之后,1952年、1954年、1955年,农业均遭风灾、水灾或旱灾。1952年8月,奉化遭遇风灾,时当农历六月至七月,稻谷正值结穗,当年产量因而大受影响。1954年8月,奉化又遇旱灾,半个多月无雨,影响稻谷产量。1955年5月,因天旱,稻田无水,禾苗无法栽种。及至栽种之后,6月下旬,又遭洪水泛滥,禾苗反受其害。8月中旬,复遭旱灾,田地干涸,稻苗枯萎。农事的劳动投入、肥料、资金乃至机会成本,各家或有不同,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则是相同的。
在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下,农户的收成很不稳定,这也是那个时代农业面临的共同问题。问题是,在农业歉收的情况下,农家何以维持生计?以奉南村为例。在1955年9月份的“三定”中,该村以每人每年稻谷465斤为基本需求数。以70%的出米率计算,465斤稻谷折合稻米为325.5斤,即平均每人每天食用稻米不足1斤,为0.89斤。稻米在习惯上被视为主粮,除主粮之外,还有杂粮(春花)如蚕豆等,作为稻谷不足部分的补充,但其数量无法计算。不过,以1955年,张家所产蚕豆、芋、大豆、蔬菜计,其总重量已经达到稻米收获量的一半还多。这类作物对张家生计的作用显而易见。
责任编辑:
余仁俊
更多
天阅网提醒您重点留意网页中出现的以下词汇:
笔谈,张泰荣,董建波,解放初期,农耕,生活,西方,学者,研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阅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频道主编还推荐您阅读以下文章:
您可能还喜欢阅读→
上一篇:
西部农民的“半城生活”:进得去的城,离不开的乡
您可能还喜欢阅读→
下一篇:
健康运动绿色生活 2016年中国人寿骑行节海口开骑
最新推荐
60款豪宅花园设计,自然安静的生活就该如此
“老夫少妻”生活是一种什么感觉?过来女人
亚洲第一大力士:斩获60多奖牌,生活仍是举
苏炳添赛场成功生活中也是赢家,妻子邻家风
人到中年夫妻不和谐?不如将床头柜变成“生
亚视一姐陈秀雯近况,2年没拍戏生活惬意,
《机智医生生活2》10句催泪台词!「有时候
通过体验创造生活梦想
人心就是江湖--我的打工生活(六)短命小食
有生活的笔墨,有传统的创新|新金陵画派五
「万科」户型十大生活场景的优化点
虽然生活不简单,但尽量简单过
家不分大小,里面装的都是一家人的生活
杭州杀妻碎尸案,不是她死就是我亡的二婚生
《向往的生活5》收官,4大细节暗示我们可能
一批新规8月起施行 哪一项对你生活影响最大
“向往的生活”四季播出后,第五季也迎来了
人生不易,请好好珍爱自己!无论怎样,都请
《我们的新生活》上映,笑点与泪点齐飞,这
杨乐乐曝真实婚姻生活:女人一旦当了妈,就
图文资讯
深圳文化“活地图”的喜与思
新房子、老物件,回忆和现代气息
安徽省企业发展研究会传统文化产
35岁女主晒独居生活,不豪华但却
助力厦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聂飞平:让老百姓的生活更智能
台州日报论“九富”⑦丨构建文化
“红色文化在陇原”小程序正式上
他是我们的家人
北京市司法局:刘宏伟律师对当代
北京市律师协会:刘宏伟律师对当
丰台区司法局:绝凌高处多风雨,
北京市司法局:绝凌高处多风雨,
北京市律师协会:绝凌高处多风雨
丰台区律师协会:绝凌高处多风雨
丰台区司法局:刘宏伟律师对当代
丰台区律师协会:刘宏伟律师对当
易地搬迁“挪穷窝” 搬出幸福新
“铁塔”之下,生活更便捷
13场活动带来多重文化体验
刘宏伟律师个性坚强的三个外在表
返乡青年创业 川芎种出好生活
85岁钟南山院士为何身体如此硬朗
52岁邓文迪现状:在美国拥有亿元
东盟代表“亲密”接触荆楚文化
文化名人访谈丨舞台演绎感悟人生
关于天阅
援助天阅
广告合作
服务条款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天阅网-上天阅网,行微公益,知天下事!天阅网©版权所有
冀ICP备11005049号-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