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16日电(金佳绪)行驶在专用高架上的城市快速公交BRT,连接公交站点和居民区的社区公交,穿梭于山村之间的“村村通公交”……厦门公交发展不仅以满足市民出行为出发点,更考虑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让越来越多市民能够更加便捷、从容、有尊严地出行。 便捷出行 打造多层次公共交通体系 城市公共交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出行服务的公益性事业,是关系到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的重大民生工程。公共交通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城市公共交通整体效率以及居民出行的方便程度。 厦门高度重视公交发展,从顶层设计入手,在源头上确立了公交优先发展地位。最新修编的《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建设“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相结合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中则更加明确了坚持公交优先的原则,形成公交引导城市发展的模式。 目前厦门已形成了以快速公交和常规公交干线为骨架,常规公交支线为网络,公交枢纽站、换乘站和首末站为依托的公交网络体系,开通公交线路377条,公交车4802辆,线网总长达6877公里,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44.3%。 在厦门的公共交通系统中,城市快速公交BRT发挥着重要作用。厦门BRT建成于2008年8月,是全国首条高架且全程专用的快速公交线路,以占比5%的公交运力承担了13%的公交客运量,成为厦门市轨道开通之前的公共交通主动脉。厦门的BRT实现了独立路权,并且同步规划设计了地面连接点,实现了普通公交与BRT的无缝换乘。 厦门市规划委副处长王龙华表示,厦门正在加快构建“轨道交通+BRT+常规公交”的多层次公共交通体系,轨道交通建设全面铺开。预计到2018年初,厦门首条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运营,到2020年形成4条线路总里程达147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并将逐步形成以“轨道+快速公交”为骨架,常规公交为网络,出租车、轮渡为补充的顺畅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图为运行中的厦门BRT。新华网 金佳绪 摄 从容出行 社区公交打通出行“最后一公里” 全程共19站,间隔15分钟发车,从早到晚运行15个小时……以服务居民,连接沿线社区与交通主干道为主的社区公交436路,已经穿梭在厦门市东荣社区有一年多的时间。 东荣社区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是一座依山而建的老社区,社区内有居民6000余人,其中包括2个幼儿园和1个小学。“地势高、坡度大、弯道多、道路窄”是东荣社区的真实写照,这种地势也使大型公交无法进入,居民出门回家曾一度需要攀爬300多级台阶,或者选择绕行约1公里的山路,老人孩子等出行十分不便。 为满足社区居民出行需求,2013年,厦门市交通部门与各区政府联合,从群众身边最需要的问题入手,创新性的开通了“社区公交”线路,通过小型车辆将公交服务延伸至道路狭窄的社区和“城中村”去,有效解决了居民“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 穿行在东荣社区的436路便是其中之一。据湖里公交公司负责人介绍,436路整条线一共连接了11个社区,约有9万人受益。“这条线路的开通简直是我们老年人的福音,票价一块钱,老人免费。出门买菜、接送孩子上下学或者雨天路滑的时候,再也不用去爬山路了。车子到站很准时,我们可以更从容地等车、上车,而且车上的乘客见到我们老年人都会主动让座位出来。”70多岁的社区居民蔡德昌说道,“这辆车子就像是一道’彩虹’照进我们社区。” 厦门市交通运输局翁明鸿介绍,从2013年开通首条社区公交开始,目前厦门已在四个城区开通了16条社区线路,每日发送班次达1200多班,日均运送乘客约2万人次,其中439 路社区公交则作为试点,全部采用了更加清洁环保的纯电动车型,这也是福建省首批纯电动社区公交。翁明鸿表示,在社区公交未来的发展里,将会继续总结经验,在更多地区推广社区公交模式,有条件的地方采用纯电动车辆。并且将广泛征求民意,社区公交线路的开设由当地居民提出需求,交通部门进行线路的科学规划和设计,争取做到“居民有需求就开”。 推广社区公交,满足了居民的出行需求,破解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同时也切实体现了“群众有呼,政府有为”。
图为436路社区公交。新华网 金佳绪 摄 尊严出行 乡村公交助力城乡一体化 2016年3月,厦门市同安区安淡溪村通了公交车。79岁的村民李金英感叹“这是天大的好事”。 “以前下山到城区的儿子家,每次都要翻过两座山,再走一段下坡路才能搭上公交车。”李金英说,“为了赶上早上7点钟的首班车,往往需要5点半就起床出门。” 2010年起,厦门大力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将全市公交分为5个组团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票价,实现公交服务不分地域。目前,厦门全市具备通客车条件的268个行政村已全部通达公交,“村村通公交”工程实现了公交服务惠及最偏远区域,通村线路大大提高村民出行便利,同时也打开了村民脱贫致富的大门。 与通路通车同时进行的,还有各项财政补贴政策。据厦门市财政局李晓阳介绍,“十二五”以来,厦门每年用于补贴公交事业的各级财政补助资金约近10亿元,并且实施对公交票价的补贴政策,目前经过6次公交票制改革后,厦门全市80%的公交线路实行全程1元票价,全面取消空调收费,对烈属、劳模和65周岁以上老人等群体免费。 乡村公交的建成和落实,实现了山村居民在家门口乘坐公交出行的梦想,同样也实现了公交服务与城里人一样的“同城同待遇”。 “无论是BRT,社区公交还是乡村公交,在车上你遇到的各式各样的人,他们可能有穷有富,但是大家都可以平等地享受公交服务”,正如厦门市交通运输局翁明鸿所说,“公共交通建设,就是为了让所有人可以共享建设成果,并且便捷、从容、有尊严地出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