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阅网→最有价值的门户网站
 
 
 
天阅网logo
  天阅网 > 生活 > 正文
   
 
杂读是让生活更平衡的方式
 
http://www.tianyueo.com  发布时间:2016-10-05 22:59  来源:新快报
 
 
杂读是让生活更平衡的方式
(受访者供图)

杂读是让生活更平衡的方式
 

杂读是让生活更平衡的方式
 

杂读是让生活更平衡的方式
 

生活若要得心应手 阅读不能太过功利

“我近五十年的职业生涯都是在学教育、做教育,故我荐书的读者群还是青少年。”吴颖民向新快报记者发来荐书的书单上,还写上了这么一句话。

1976年,吴颖民从华师化学系毕业,两年后进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工作,自此他的人生便与教育紧密相连。无论是从前的校长,还是现在的会长,吴颖民半生的心血都在“教育”二字上,他的成就也都在“教育”二字上。如今,已经退休的他仍致力于中小学教育的创新改革与校长教师的培训。诚如他自己所言,“学教育、做教育”,以前如此,今后大概也会如此。

快读和慢读不分好坏

新快报:您平时多久读一本书?

吴颖民:我比较喜欢读人物传记类和政论类的书籍,通常都是慢读,20万字的一本书要读一个月。我有睡前读书的习惯,睡前读上半小时到一小时,也会利用周末比较完整的时间、出差在飞机或高铁上的零碎时间阅读。

新快报:如何慢读?您怎样看待快读?

吴颖民:快读,囫囵吞枣式的,一般有几个原因,一是追求一些情节,断断续续不过瘾,就像连续剧一天一集看得不过瘾。但平时读书,一般是读一段后,品一品,而且会在书的边上作旁注,反正不赶进度和时间,每天读个十页八页。有些特别好的,还会划线,或插纸条在边上,方便日后查找。我现在读书已经没有功利性的追求,是为了充实退休生活、提高修养,并借此更好地梳理几十年实践中积累的教育经验,形成更有借鉴性的经验和做法,让年轻校长与老师有所启发。

另一个,每个人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快读和慢读不分好坏,只要适合自己,能在读书中得到启发、获得精神营养,能更好地享受生活、做好工作、学会处理各种关系,能有所帮助的话,就可以了。

阅读的选择非常重要

新快报:对于阅读,有人认为有量才有质,有人却认为宁缺毋滥。您是什么样的观点?

吴颖民:现代社会流行的是“快餐文化”,这是当今开放时代、快生活节奏下年轻人形成的阅读习惯。如今坐车、坐地铁,除了年纪稍大的人不拿手机,其他“低头一族”都会拿着手机“刷屏”。这也是一种阅读的方式,无可厚非,移动互联网的成熟正在改变阅读习惯,这不好作评论。

但从人的成长来讲,每个人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特别是走上工作岗位后,阅读只能挤时间。通过阅读提高文学素养、更新知识、了解国内外大事、形成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又非常重要,因此阅读的选择非常重要。如果读很多质量不高的书,花了时间还得不到多少收益,便是投入和产出的“性价比”的问题。

新快报:不少人的确已经意识到高质量阅读的重要性,但他们面对浩瀚书海时往往无从下手。如何选择更有价值的阅读内容?

吴颖民:对学生而言,学校会给很多的建议,有推荐书单。在青少年时代,建议还是读得杂一点。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思想方法,提高学科知识,这其中得有一个平衡。比如中学有十来个科目,不管有没有考试,都值得去关注。如《体育与健康》,很多人认为就是出力、出汗的课程,但体育课还包括构建“健康”的概念,这都是在获取一定的科学知识后才能形成。

对于工作的年轻人,要对阅读的目的性有个思考,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

人要有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地生活。走进社会后,除了职业需要的专业知识外,还有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个人生活。如果一无所知,将会寸步难行,生活也会一团糟。这些都要得心应手,知识的储备、知识架构的建立,就不能太过功利。杂读是让生活更平衡的方式。

让阅读心态去适应阅读环境

新快报:关于阅读环境,您是否有要求?

吴颖民:阅读环境是因人而异的,不能苛求。要根据生活状态来选择阅读方式。有些人经常在路上,阅读时间是碎片化的,那最好能适应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不一定要用电子媒体,电子媒体有方便的一面,但也有局限的一面。有半小时、四十分钟,打开书本也是挺好的。让心态去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来影响心态。而且要方便。如果是不方便,即使有很高的要求,执行也是为零。

新快报:您会看电子书吗?

吴颖民:电子书挺好的,一是不伤眼睛,二是电池耐用,而且里面可以装很多书。我从很多年前就开始用电子书。但我更喜欢纸质书。我出差通常都会带上两本书,但电子书也必不可少。

要在阅读中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

新快报:您是自然而然喜欢上阅读的吗?

吴颖民:这个要追溯到中学时代。那时候书不是太多,自己也买不起,能够在图书馆借到一本好书很不容易,一本好书如获至宝,因此特别珍惜。印象最深的是苏联的《青年近卫军》,特别热门,很多次去图书馆借都借不到,跟图书管理员打招呼,但还是等了好几个月。借的过程特别艰辛,读起来更是仔细有味。那时候有本好书读,便会慢慢形成一个阅读的兴趣。

新快报:读了这么多年书,您觉得对自己有什么影响?

吴颖民:以前读毛主席的著作,印象很深刻,特别是《矛盾论》、《实践论》,反复读了多次。读书能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阅读对我最大的帮助,就是形成辩证、全面的思想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判断事物、衡量是好事还是坏事、事物演变有什么内在规律等。我会喜欢读政论书,就是可以通过此来看待中国的社会发展、社会现象,很有帮助。

中国几十年,社会几经变化,有太多的困惑,有太多想不通的事情,怎样保持清醒头脑、客观看待这些事物?就是要不断去学习,要听不同的声音,阅读既要有本土的声音,又要看国外学者如何去看。

新快报:这样看,读书也不能完全凭个人喜欢。

吴颖民:阅读有两个最重要的功能,一个是让自己更胜任自己的工作,二是让精神生活更充实。前者是不得不读的书,为了提高竞争力,必须要读。后者是纯粹的爱好,能够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从阅读中找到愉悦感和幸福感。作为兴趣爱好,爱读什么读什么,读完开心、长了见识、能与他人分享,这个就没有问题。

新快报:您说通过阅读让自己更胜任工作,不仅是技术书籍,而是知识架构的搭建,是吗?

吴颖民:对,我们生活中总会不可避免地谈论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东西,还有国内外时事等,总会交换看法、发表意见。在家庭生活圈中,总会就一些问题发表看法和意见,如果看问题很深刻、全面,给人的建议和说法有启发性,那做人也会开心。

名家简介

吴颖民

现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会长,1950年出生于广东惠来,原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自1976年从华师化学系毕业后,他便开启了自己的“教育人生”。从1996年至2013年,他任职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是广州中学名校中任职时间最长、知名度最高的校长。连任17年,他给这所百年名校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被称为“吴颖民时代”。

专题策划:新快报记者 林波 陈红艳 专题采写:新快报记者 沈逸云

吴颖民推荐书籍

《红岩》

罗广斌 杨益言著

简介:该书描写以解放前夕“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包括白公馆和渣滓洞)的敌我斗争为主线,展开了对当时国统区阶级斗争全貌的描写。集中描写革命者为迎接全国解放而进行的最后决战。

推荐理由:饮水不忘掘井人,生活在和平时代的年轻人,必须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历经艰辛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朱光潜著

 

简介:该书是朱光潜先生旅欧期间写给国内青年朋友的十二封信。信中所说多为青年们所关心和应该关心的事项,如读书、修身、作文、社会运动、爱恋、哲理等。

推荐理由:尽管这些信是朱光潜先生半个多世纪前写给青年人的书信,但其富于哲理的思想,对当代青少年仍然大有裨益。

《大数据》

涂子沛著

简介:该书通过讲述美国半个多世纪信息开放、技术创新的历史,以别开生面的经典案例细解了数据创新给公民、政府、社会带来的种种挑战和变革。

推荐理由:只有深刻认识和把握信息时代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才有可能在信息时代当好主宰。

 
 
 
责任编辑:
余仁俊
更多
 
 
 
天阅网提醒您重点留意网页中出现的以下词汇:
 
 
杂读,生活,平衡,方式,受访者,供图,生活,若要,得心应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阅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频道主编还推荐您阅读以下文章:
 
您可能还喜欢阅读→上一篇:庆国庆 迎重阳 社区网友文艺汇演展多彩生活
您可能还喜欢阅读→下一篇:宋朝人的日常生活:牛家村可不可以有西瓜?
 
     
 
 
 
 
 
     
 
 
  最新推荐
  图文资讯

 

 

 

天阅网-上天阅网,行微公益,知天下事!天阅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