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阅网→最有价值的门户网站
 
 
 
天阅网logo
  天阅网 > 生活 > 正文
   
 
于都搬迁扶贫:搬出来的幸福生活
 
http://www.tianyueo.com  发布时间:2016-10-18 18:32  来源:客家新闻网
 
 

 昔日“蜗居”在透风漏雨的土坯房,如今住进了宽敞漂亮的小洋楼;昨天还在田间握着锄头愁生计,今朝却搬进了城市,农民摇身一变成了市民……近日,记者来到于都县,切身感受到了该县开展移民搬迁扶贫工作后,深山居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土屋变“洋楼”,日子有甜头

  阴暗潮湿的屋内,破败不堪的土墙,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这是于都县罗坳镇大桥移民新村村民温道友对古嶂老家的深刻记忆。“窝在深山的日子真是苦,环境恶劣,地里的庄稼经常被野猪吃掉,一年到头只能靠天吃饭。年轻人都不愿留在村里。”温道友说。

罗坳镇大桥移民新村,温道友的新家所在地。

搬迁以前,温道友一家就在破旧的厨房里做饭。

  精准脱贫,需要精准施策。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缺少基本公共服务,古嶂的水土难以养活古嶂人,出路只有搬出深山。

  2013年7月,旨在解决大桥村古嶂片区6个村小组133户山民的整体搬迁移民安置和周边村组部分深山区移民安置问题的罗坳镇移民新村启动建设。新村房屋竣工后,温道友搬迁出深山,住进了大桥古嶂移民新村。

  如今,已搬进新家的温道友对现在的生活十分满意。“我们现在的生活一点儿也不比城里差。”温道友村子里的143户居民搬出深山后,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排排白墙黛瓦的小洋楼错落有致,楼上的光伏发电板在阳光下折射出蔚蓝的光芒;村子里,卫生室、农村淘宝、健身广场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整体搬迁,是于都县推进移民搬迁扶贫的创新举措之一。自2013年实行移民搬迁试点以来,于都县累计投入资金约10亿元,建成了罗坳镇古嶂移民新村等一批移民安置社区,让2855户12279名贫困群众告别了大山,奔向了幸福生活。

  “现在村子距离县城仅4公里,旁边就有小学,打工、上学都比以前方便多了。同时,村里还搞起了百香果、蔬菜等产业基地,加上光伏发电的收益,不出远门便可实现就业增收,可算是苦尽甘来了。”温道友感慨地说。

于都县深山区整体移民搬迁安置点之一——上欧移民安置小区。

  农民变市民,生活有盼头

  10月10日,住在于都县贡江镇思源移民安置小区的王检秀一早起来,送完小孩去幼儿园后,便回到家里做起了从附近厂里领回来的手工活计。

  王检秀一家共四口人,原先住在车溪乡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去年年底,通过摇号,住进了现在的新家——思源社区。

  思源社区位于于都县城南部,配有专门的物业公司管理,卫生所、幼儿园、便民超市等硬件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基本涵盖了社区移民户日常的公共服务需求,附近还是工厂林立的楂林和上欧工业小区。

  近年来,于都县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了深山区整体移民搬迁扶贫“进城进园”,按照“扶贫开发、产业振兴、城镇发展”三位一体建设理念,整合资金,统筹规划,实行县城“工业园、中心镇、中心村社区”三级梯度安置模式,建成了打造了贡江镇思源社区等一批移民安置社区。

  “以前的瓦房,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提起以前的日子,王检秀仍然感慨不已。“现在住上了110㎡的新房,每平方米1500元不到价格,比周边商品房的价格低了近一半,而且还有专门的物业公司管理,小区内还配齐了卫生所、幼儿园、便民超市等配套设施。能从山旮旯里搬进城市生活,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现在却变成了现实。”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王检秀至今都觉得是一场梦。

  于都县扶贫办副主任叶小飞告诉记者,搬进城的贫困户可以就在小区附近的工业小区打工赚钱,目前,仅上欧工业小区就能提供2.5万个工作岗位,为进城后的贫困户解决了后顾之忧。

  “现在除了照顾孩子,还可以到附近的工厂拿货回家做,赚点钱贴补家用,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王检秀说。

  截至目前,该县已建成保障性住房10536套,约4.5万贫困群众从农村搬进了城市安居乐业,实现了农民变市民的梦想。

 
 
 
责任编辑:
余仁俊
更多
 
 
 
天阅网提醒您重点留意网页中出现的以下词汇:
 
 
于都,搬迁,扶贫,出来,幸福,生活,昔日,蜗居,透风,漏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阅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频道主编还推荐您阅读以下文章:
   
     
 
 
 
 
 
     
 
 
  最新推荐
  图文资讯

 

 

 

天阅网-上天阅网,行微公益,知天下事!天阅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