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冬的昆明还不算冷,早晨有一层薄薄的雾。九点,许宝应穿着薄外套来到自家位于昆明光华街上的皮具店。周围有几家卖包子的店铺已经开门,包子店里冒出阵阵热气,其他卖茶具、衣服的店还没有要开门的迹象。许爷爷皮具店在这条路上已经开了近30年,店铺的门还是老式的木板门,每天,他都搬开一块一块的木板开门营业。
店铺是两层小楼,楼上以前能住人,现在用来放东西。店门口有个玻璃柜,里面放了些皮带扣、皮眼镜盒、502胶水、鞋刷子等杂货。柜子一角放着不同的饮料,为了能多放几瓶水,许爷爷还自己搭了一块小木板,把矿泉水整整齐齐地码在上面。柜子上面挂了几把雨伞和一些皮具的小挂件,每个空间都充分利用。一楼左边放了一个柜子和一些厨房用品,许爷爷在店里时会做些简单的午餐,店铺虽小,但煮饭、炖汤还勉强能行。靠近楼梯的墙上挂着一些杂货,有打扫床铺的老式大鬃毛梳、插线板、饭盒、挂钩,小到洗杯子的刷子、牙刷和电池都有,日常用品品种丰富。“店旁边有个医院,有时候还是会有人来买这些东西。”许爷爷说。不过和这些日用品比起来,更吸引眼球的是店里那几十卷不同颜色的皮原料。

许爷爷做皮带的手艺是从父亲那里“偷师”学来的,父亲拥有做皮具的好手艺,当年主要负责给人做各种尺寸的皮箱,有不少门生跟随许爷爷的父亲学做皮具。许爷爷家是书香门第,“家里有一块匾,是明朝洪武二十九年朱元璋赐的,上面还刻着‘化夷丰高’四个字……”说到家里的历史,许爷爷脸上透出一股自豪感。“家里管教严,平时放了学不能在外逗留太久,不然就要挨批评。那时候的小孩子不像现在的小孩有那么多娱乐,我放学回家闲来无事就看着大人做活计,帮着打打下手。”许爷爷家有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从小就这样“耳濡目染”、无师自通习得了一手做皮具的“本领”。

“一开始没有特意想过去学这个,就是帮着家里大人打下手自己慢慢就掌握了。”没想到这门无师自通的“本领”后来竟成了养家活口的技能。许爷爷原是电镀厂的工人,后来工厂不景气许爷爷下岗,为了生计在光华街开起了这间小铺。“最先也在想究竟要做什么,既然开了铺子总要卖点什么吧。想来想去,干脆就做皮具,毕竟自己还有这一技之长。”许爷爷回忆说。于是这间小小的皮具店成为了许爷爷一家的主要经济来源,皮箱皮套、皮带钱包,许爷爷早年做不少皮具,类型多变,花样繁多,不过随着时间推移,精力有限,现在只专注于皮带一种。

一条皮带的制作通常需要8、9个步骤。许爷爷从房梁上拿出一卷皮原料展开,皮质纹路清晰可见,在许爷爷家的房梁上有几十卷不同颜色的皮原料,红的、黑的、棕的,猪皮、牛皮和羊皮,不同的质地用来适应不同顾客的需求,工序也有小许差别。
许爷爷拿出专门测量宽度和裁剪皮原料的起刀,在刻度尺上量出顾客需要的皮带宽度,起刀卡在皮上一推,一条皮带就笔直地裁好了。许爷爷的工作台就是店铺门口的柜台,上面铺块木板,就着门口的亮光,皮带就在上面裁剪。皮带长度和宽度确定后用小铲刀“切型”,将皮带一端切得比较尖,方便塞进皮带扣。之后是磨边和上水,让皮带边缘不会划手,有的顾客想要在皮带上有些小花纹,这就需要轧花边,“我现在只轧直花边啦,其他的太耗时了。”

许爷爷用力按着轧花边的工具,流畅而快速地推动,两条清晰的压痕就在皮带上显现了。裁剪下来的皮带边角料也并不浪费,皮带扣环就地取材。装上皮带扣环就只有最后一步——打眼。“胖的人就少打几个,瘦的就往里面多打几个,不够再加。”许爷爷把皮带放在一块砧板上,一手拿专门用于打眼的铳子,一手拿着钉锤,铳子约有铅笔粗细,一端是一个裁剪的小口,不同铳子是大小不一的圆形、椭圆形小口,找好位置后,铳子直直地放在皮带上,用力一敲,皮带上就有了一个个小孔。

不到20分钟,一条皮带就做好了,做皮带不费时间,顾客也多,慢慢地小店积累了不少熟客,更有外国友人慕名而来。“马来西亚、新加坡的都来找我做过皮带,有些人专门找着来,有些还来过不止一次。我敢保证我做的皮带,用个十年八年绝对没有问题。”许爷爷对自己的皮带总是自信满满。他并不担心做皮具的手艺失传,“教我儿子!只要他肯学我就教他!”

下午三点多,店铺没有太多人光顾,暖阳中的光华街进入了午睡模式,街道安安静静,老店里摆放的皮原料散发出皮质特有的气息。许爷爷的儿子许伟在店里磨着一块黑色的皮,皮已经小见雏形,是一个皮包的半成品。“这个钱包我做了三天了,给朋友做的,刚好够装手机和零钱。”许伟在外企工作,下午忙完他就来店里看看。和父亲小时候一样,许伟从小接受“熏陶”,也掌握了做皮具的技巧,不过与父亲不同的是,他没有想过一直做皮带,更不用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现在我一般不做,我爸也不做工序复杂的,主要是因为款式不新颖,耗时长,选的人就不多了。”

许伟从小就住在光华街,在他小时候周围的店铺也都是老字号,长春饮食公司、新宝国粉蒸肉店都是他爱光顾的美味。“小时候最开心的事就是找个洗衣板,在底底上抹点蜡,从胜利堂的坡上滑下来。”简单的游戏能让几个小伙伴轮流可以玩一下午。
1995年左右昆明开始改造旧街道,店铺周围也起了变化。“大家收入增加,住房需求也提高了,所以好多人都搬走了,现在只有我们家的又兴皮革店还在。”许伟说。老房子没有单独的厕所,做饭也只能在店铺一楼门口,左领右舍都已经继搬迁至别处,偶尔经过的旧邻居会和许爷爷一家打个招呼。

对于面临可能要搬迁的现状,许伟也毫无思绪,“这个老房子年代确实太久了,又不大,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但是我从小就在这里长大,肯定希望留着它,因为这是我的家,我想象不到搬了之后会怎样,只能到时候再说。”他捏了捏手里还在制作的皮包,抬头望向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