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木板,几把刻刀,78岁的郭树寿老汉雕刻了30多年。作为商洛市商州区几乎唯一的木雕手艺人,他把这项民间艺术与生活相连,只是眼看着难逃技艺无人继承的命运。12月3日,“坚定文化自信 实现追赶超越”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商州区文化馆,当记者见到这位老人的时候,他仍然用那双粗糙的手低着头在细心的雕刻着……
与生活相连:民间木雕“从生到死”
郭树寿是腰市镇上集村村民,没上过什么学。上个世纪80年代,他在当时的商县文化馆跟着书画家们学画画,偶然迷上了木雕——在木板上用刻刀雕刻花鸟人物。
郭老汉笑称他是“自学成材”的,琢磨前人的作品、搜集书报上的花样、观察日常的人与事,把这些来源于生活的人物啊、花鸟啊,在脑子里翻来覆去地设计,然后在木板上画好样子,用刻刀雕刻。“书上那些图案是单独的一个个,我用脑子把它们组合到一块,添些自己的东西。”
中国民间艺术中常见的龙凤、花鸟、寿星、八仙,郭老汉把这些形象雕刻创作在门窗、家具上。如今农民盖房渐渐恢复了传统,有人跑来找郭老汉定做雕龙刻风、花团锦簇的木门、木窗,做好后镶嵌到墙壁里。郭老汉家的相册里有很多照片,大部分是他坐在雕刻好的木雕前与新房合影,脸上全是满足,是作品被认可的光荣。
他还有个绝活是制作插屏,插屏是一种带有底座、四周刻满了各种花卉和龙凤造型的木质相框,把父母老人的相片装进去,摆在客厅最显眼的八仙桌上,登时能体现出中国浓郁的家庭传承观念。另一项绝活如今在都市里更是见不到了,就是在棺材盖板上刻画人物、花鸟。中国传统历来讲求“事死如事生”,郭老汉的木雕从门窗桌几等日用品一直到棺木,从生到死,都与生活紧密相连,因此这种民间艺术至今能在乡间存活着。
传承困难:有个小伙学了1年
郭树寿的老家在商州,历史上有三次人口大迁移,大批移民从湖广等地迁入,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当地特有的生活习俗和文化景观,像木雕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丰富。
商州区文化馆馆长郝忠锋说,从2007年起,该区文化部门着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第二年就将郭树寿的民间木雕列入商州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他的木雕作品两次参加省文博会的展出。
只是列入保护名录是远远不够的,郝忠锋打算明年以文化馆的名义再给郭老汉搞个个人艺术展览,扩大一下影响。
已经78岁的郭老汉现在一有空闲就趴在桌子上雕啊刻啊,他用这门手艺供几个子女上了大学,几把刻刀被攥得光亮亮的,眼睛也越发看不清了,但如今却没人想学这门技术。几年前,曾有一个小伙来学了一年,最终还是走了。“尽管费时费力,但只要乡党们喜欢,生活上能用上,我就一直雕刻下去!给将来多留些作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