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间,北京交通执法大队在地铁站内查获儿童乞讨者20多人次。经调查发现,这些“童乞”多来自甘肃岷县,由成年家属有组织有计划地带来北京乞讨,有个别“童乞”假期收入甚至超过万元。(2月10日新华社)

资料图
武侠小说中,丐帮素有侠义之风。然而现实生活中,各大城市的街头巷尾、地铁车厢充斥着不少职业乞丐,逢年过节更是人数暴增。职业乞丐衣衫褴褛、扶儿携女、老弱病残齐上阵,以病行乞、以惨行乞、以残行乞,千方百计骗取公众同情,挖空心思吸取民众血汗。甚至有犯罪团伙拐骗孩子、收养弃婴、限制自由,把人打残、逼人乞讨、死了就扔。“丐帮制造”在伤及无辜的同时,也解构着乞讨与给予的关系,挥霍着人们的悲悯与同情,让人怀疑小说中的侠义精神不过是个传说。

资料图
职业乞丐的泛滥,透支了公众的爱心,让我们面对弱势群体不再热衷于仗义相助。从某种角度上看,“侠义精神”的丢失源于政府管理“缺钙”,由于政府监管“营养不良”,社会才会频现“残疾”。闹市中经常出现一些“匍匐”在地的残童,政府难逃监管治理之咎;发现职业乞丐后往往遣返了事,治标不治本。北京的“井居人”被遣返后又回京拾荒,就是活生生的案例。
当然,职业乞丐泛滥的原罪也不能全归咎于政府。目前的乞讨大军中,部分乞讨者是畸形心里在作怪,依靠乞讨挣钱,实现“张口来饭、伸手来衣”。也正是这个原因,绝大多数职业乞丐对政府的救助站并不买账,有不少职业乞丐晚上在救助站蹭吃蹭喝,白天继续沿街乞讨。钱骗到手后,他们有的随身携带港澳通行证护照,有的开豪车包二奶养小蜜,有的甚至在大城市还有几处房产。这种欺骗性乞讨的存在,让人联想到肮脏和丑恶,招人厌恶。

资料图
揪出混迹于弱势群体中的“老鼠屎”,政府需要打好援助真乞丐、严惩假乞丐的“降龙十八掌”。当前对于乞讨流浪人员的救助以遵循自愿为原则,导致拒绝救助成为治理职业乞丐的执法盲区。政府首先要针对性的出台管理办法,并且加大对救助站的建设,倡导市民改直接施舍为将其引导至救助站,从源头上杜绝职业乞丐骗取民众的怜悯与血汗。同时,对流浪乞讨人员做一次普查登记并进行全国联网,对假乞丐重点突出法律治理,以狠刹此等歪风邪气,避免人与人之间产生信任危机。
同样在公园、在街角、在地铁、在天桥,一群人用唱歌、画像、变戏法等方式来获取钱物,他们不卑不亢、文明大方,因此总能收获不多但足够维持生计的钞票,有人甚至唱到了春晚上。他们付出劳动,收获报酬,这就是尊严。大部分的乞讨者拒绝救助,归根到底还是没有一技傍生,除了乞讨无业可从。什么样的土地长什么样的庄稼。很多以乞讨为职业的老人、儿童,大都来自内部省份及偏远地区,这就再次拷问了贫困地区政府的民生工作。如何带领民众致富,避免丐帮从武侠世界走入现实生活,即考验智慧,也考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