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团在社区剧场表演原创对口快板。
走在临沂乡村的小路上,随处可以看到在文化广场上载歌载舞的人们,他们或兴致盎然地拉着二胡,哼上一两个小曲儿;或在广场上和着歌曲欢快地扭着秧歌……各具特色的文化广场,吸引着村民们流连忘返。
广场音乐响起来 村民舞起来
在河东工业园区耿家斜坊社区,每天晚上7点,要说村里人气最旺的地方,非村东北的文化广场莫属。每天伴随着动感音乐《小苹果》欢快地跳广场舞,成了社区许多村民晚饭后必备的娱乐项目,村民们都说,村里有了文化广场,茶余饭后有地方去了,“生活甭提有多恣了”。
57岁的孟庆杰热爱唱戏扭秧歌,他告诉记者,2016年村里最大的变化就是建起了文化广场。自从村里建了文化广场,村民没事儿时就到广场上溜达溜达,村里现在健身的氛围非常浓厚。
“我们村有几百户人,每天晚上出来跳舞、活动的有四五十人,有了这个文化广场后,最多的时候能有上百人在这里跳广场舞。”孟庆杰高兴地说。
这个文化广场建于2016年11月,占地约2700平方米。“以前这个地方就是一处汪塘,里面都是垃圾,现在摇身一变成了村里的小广场,能跳广场舞,能演庄户戏,我们农民和城里人一样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休闲活动场所。”孟庆杰说。
小广场大文章 打造农村新形象
“与别的村镇建的文化广场不同,我们村这个文化广场还配有社区剧场,有了这个剧场后,省市县的艺术团到我们村下乡演出可就方便多了。”孟庆杰介绍,村里的社区剧场配有舞台、化妆室、背景墙、显示屏等硬件设施,艺术团或剧团来村里演出时,不用再开着庞大的舞台车,也不用再露天化妆了。
据了解,截至2016年,全市共建成5260余个文化广场,农村文化广场建成后也显现出了大效益,不仅丰富了农村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成为农村宣传文化的重要阵地。村里小广场上的“文化墙”设计制作,在倡导社会道德新风尚、推进新文化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通过把文化生活场所建在农民“家门口”,既为群众搭建了强身健体的场所,也悄然地改变了村民的生活习惯。
一道道丰盛的文化大餐,带给人们的不只是感官的享受,更是对广大村民内心的无声滋润。文化的因子在不知不觉中,孕育出新时期农村的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