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阅网→最有价值的门户网站
 
 
 
天阅网logo
  天阅网 > 生活 > 正文
   
 
“五马琴书”唱出新生活
 
http://www.tianyueo.com  发布时间:2017-03-29 16:45  来源:安徽日报
 
 

颜淑华(中)表演“五马琴书”。 师心魁 供图

本报通讯员 师心魁本报记者 孙海涛

“美酒飘香涡水情,中华药都道德兴……”日前,记者在亳州市谯城区五马镇,见到正在排练节目的亳州市非遗项目“五马琴书”第四代传承人颜淑华。今年64岁的她,嗓音清亮,字正腔圆。

颜淑华出身于琴书世家,13岁开始学艺,16岁操琴持板正式演唱。 1970年,她与父亲一起加入“五马琴书”曲艺队。颜淑华经过两年历练,渐渐成为队里的“台柱子”,方圆百里无人不晓。她的代表作是《陈三两爬堂》。她曾多次参加汇演,获得不少奖项。从那时候起,颜淑华和同事们经常在周边乡镇农村巡演,为村民们送去戏曲文化 “大餐”。1990年,颜淑华成为安徽省曲协会员。

“上个世纪60至80年代,五马区(公社)组织的曲艺队,以演唱琴书为主,几乎唱遍全县的田间地头、机关、工厂,也经常去外地演出,甚至为外国来宾演出传统小段,深受观众好评。 ”颜淑华告诉记者,“五马琴书”演出使用的乐器是扬琴、简板,伴奏乐器有软弓京胡、二胡、坠胡、洞箫、笙、筝等十几种。琴书唱腔是凤阳歌、垛子句,有时杂糅上河调、叠断桥、腰板、起板、金钱梅花落等多种腔调,俗称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

据她介绍,“五马琴书”艺术源于民间,历史悠久,传唱了300多年。它的唱腔采用低头闭目的表演方式,四句一翻的传统唱法,既有情节曲折的长篇,可演数十场;又有短小精悍的小段,只演几分钟。如今,“五马琴书”的说唱艺术不仅汲取豫剧、二夹弦的唱腔,还融入徐州琴书、山东琴书、河南坠子、三弦书、柳琴戏等唱腔,表演技巧得到极大丰富,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艺术形式。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年轻人受到电视、网络等现代化科技的冲击,对传统琴书不认识、不了解,而从事琴书演唱的又是一群年龄偏大的老年艺人,‘五马琴书’面临着青黄不接的问题。 ”五马镇文化站站长李东启说。

2016年5月,“五马琴书”被评为亳州市第五批市级非遗项目。为了扶持“五马琴书”的传承发扬,该镇已成立“五马桃花源演剧团”,目前已被亳州市批准为“五马琴书”的传习基地。近年来,除了传统剧目外,该剧团还编排了《夸夸咱们的新谯城》《芍乡情》等新剧目,让村民们在欣赏琴书过程中,感受农村新生活带来的变化。

“我们与镇里各中小学校联手,让琴书走进课堂,加强学生对琴书的认知,并为社会上的琴书爱好者举办琴书培训班,同时利用‘书香村居’宣讲活动、乡村旅游、庙会等机会,把琴书艺术推广开来。 ”该镇宣传委员张杰告诉记者,“现在,剧团不仅经常到镇敬老院、镇内8个自然村进行演出,还走出本镇,到周边乡镇巡回演出,并把民生政策、法律知识等内容添加进琴书唱词中,让村民们既能感受文化艺术,又能了解多种政策信息,宣传效果非常好。 ”

 
 
 
责任编辑:
余仁俊
更多
 
 
 
天阅网提醒您重点留意网页中出现的以下词汇:
 
 
五马琴书,唱出,新生活,颜淑,表演,五马,琴书,师心,供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阅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频道主编还推荐您阅读以下文章:
 
您可能还喜欢阅读→上一篇:童话与丹麦人的生活
您可能还喜欢阅读→下一篇:5亿次骑行!微信临门一脚,摩拜改变生活
 
     
 
 
 
 
 
     
 
 
  最新推荐
  图文资讯

 

 

 

天阅网-上天阅网,行微公益,知天下事!天阅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