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广场遇见兰花城,会发生怎样的交集?
围绕广场上的毛主席雕像,晋城人,外地人,都在挖掘广场的故事,那么,兰花城呢?
在兰花城,一位男士正在向女友求婚。
镜头一:广场上的慢生活
" 人民广场曾经是晋城重要的革命活动集结地。早在五四运动时,获泽中学学生即在此集会、演讲、游行,声援北京学生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向各界人士宣讲'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在学生的影响和启发下,各界人士在广场集会,声援和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直到学潮取得胜利。"
在段小究奶奶看来,毛主席像不单是一座让人们景仰的雕塑,广场和她的生活也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她是广场上的老街坊。
年过七十的段小究老人拿出四十多年前拍的定妆照,照片中的她,明眸朱唇胭脂水粉,一双顾盼有神的眼睛不禁让人发出由衷的赞叹。段小究曾经是晋城剧团的一位戏曲演员,年轻的时候主攻青衣正旦,身段优美,嗓音高亢,是剧团的顶梁柱。
段奶奶的老伴儿--刘立政,年轻时是剧团里的"头把"。"头把"作为一种弦乐器,是上党梆子里的首脑乐器,地位与鼓并驾齐驱,鼓掌管音乐节奏,而"头把"则负责整个音乐的旋律唱腔。
段奶奶和刘爷爷的相识,就在人民戏院。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民戏院,就坐落在现在的人民广场西面,也就是现在的兰花城。
让人们认识这一对老人的,就是兰花城!兰花城去年征集举办老晋城老照片展,段奶奶和刘爷爷的故事走入人们的视线。
" 当时,人民广场是晋城人的心理地标,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休闲娱乐、锻炼场所。而听戏是那个年代人们的一种主要休闲形式。一到周末,戏院门口早早就挂上了'戏票告罄'的牌子,戏院里座无虚席,喧哗热闹。"
段奶奶上台唱戏,刘爷爷就在一旁伴奏。两人从事同一行当,每天在一起练功,一起下乡演出,琴瑟和鸣。
现在,退休之后的他们依旧参与了很多演出活动,还免费为年轻人指导唱戏的技巧,推广上党梆子。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段奶奶和刘爷爷都会约上年轻时的戏友,在自家的院子里,拉起胡琴,吊一吊嗓子,唱自己钟爱的上党戏。
这是人民广场老街坊的生活。
镜头二:兰花城里的慢生活
兰花城的属性是年轻人。尽管经营人兰花集团想面面俱到做"全客程",让所有消费者喜欢!
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什么?"喜欢不同的遇见!"他们追求的时尚,就是像一线城市那样,把闲暇时间消耗在SHOPPINGMALL--像个"万花筒"--什么都可以遇见,随时!
冯女士今年31岁,时下所称的"85后",是人民广场的新邻居。
住在广场附近,周末不出远门日子也可以过得悠闲。每天上午在自家阳台上侍弄花花草草,下午和闺蜜在广场附近散散步,其中一天还和老公在兰花城逛了一圈,叫上一杯醇香的咖啡,听着舒缓的音乐,和老公安静地聊着今天发生的点点滴滴......有时碰到喜欢的,买两张电影票,沉醉在剧情中。最近她喜欢上兰花城里的迷你KTV,一个不到两平方米的"电话亭",三面透明玻璃,一个点歌触摸屏和一个大屏幕,两个话筒、两副耳麦和两个高脚凳……在里面不仅可以唱歌、录歌,还能分享到朋友圈,假期无聊的时候总会跑到迷你KTV那轻歌几首。
" 现在逛商场不是逛街而是休闲,不用买东西,我和朋友可以吃喝玩乐在商场宅一天。昨日上午去新开业的优衣库逛了逛,中午在四楼吃了寿司,下午再看场电影后回家,一天被安排得十分惬意。"
这是人民广场新街坊的生活。
镜头三:年轻人求婚新地标
你要一个怎样的晋城,首先得问年轻人。85后和90后,还有00后,他们的消费能力决定了一座城市的消费方向。他们长大,走出去,回来,把外面新鲜的事物带回来,新的观念引进来,用新的生活方式改变着城市。
兰花城大厅,数百只各色气球编织成心形、无数玫瑰花瓣撒落在地上,楼上楼下数百人驻足观看,这是一男子精心为女友设计的一场浪漫求婚仪式现场。
3月27日的兰花城里,几百名逛商场的市民共同见证了这场浪漫的求婚仪式,小伙子手捧婚戒,单膝跪地向心爱的女友求婚。由于是在商场,因此该求婚仪式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在"亲一个"和"嫁给他"的祝福声中,女友激动得当场落泪,答应了男友的求婚要求。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当时在商场中心有六七个男孩在地上摆气球,摆成心形,并把花瓣撒到"心"里面。"我还以为商场要搞什么庆祝活动。心形气球摆好后,看热闹的人越聚越多。不一会儿,当女孩出现后,男孩走向'心'中间,张开双臂伸手向空中,他背后条幅上的大字是:和xx,嫁给我!"
在年轻人眼中,兰花城似乎又有了新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