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年剪报500本
在老人家里,记者看到办公桌上、床头柜上、沙发后背板上到处都摆放着剪报册,这些剪报册装订得整整齐齐,剪自何种报纸,共多少期,多少页,都写得清清楚楚。
姜淑珍的书桌对着窗户,桌子两头放满书籍报纸,各种报纸靠墙堆了厚厚的几摞。平时老人就在这读报剪报,一把红剪刀,16开白纸本,就是她的剪报工具。
“一天不想别的,就是看报、学习。看过的报纸,觉得有用的就剪下来。”姜淑珍说。
她开始剪报是受家庭影响,家里老伴、孩子都是教师,全家人都爱读书写作,曾入选宽甸书香之家,看报已成日常,只是以前并未剪辑。
“我剪报从13年前开始。”老人回忆。
2004年,姜淑珍的老伴过世了,老人郁郁寡欢了一阵子,决定上北京的儿子家散散心。
“我从小家里困难,读书少,所以我喜欢看书,向往知识,儿子家的报纸很多,我看到这么多好东西,觉得扔了可惜,就拿起剪刀开始剪报。”老人说。
开始时也没分类,喜欢什么就剪什么,剪完贴在一起,儿子对母亲剪报很支持,常给她搜集各类报纸,这些剪报或贴在笔记本上,或用16开纸装订。在北京住了4年,剪报攒了十多册,老人觉得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要回宽甸时, 不舍得没剪的报纸,她让儿子邮了回来。
回宽甸后,姜淑珍继续剪报,并开始将剪报分成专题、撰写目录。如今,她攒下了厚厚的五百余本剪报。
剪报剪出了一本书
剪报素材里,有《人民日报》《北京晚报》,也有《丹东日报》《鸭绿江晚报》。读报多年,老人坚持做读书笔记,不仅丰富了头脑,还攒了不少故事。比如,2010年老人出版了第一本书:《十二生肖集锦》,里面记录的生肖来历、寓意、诗词、成语等,都是剪报时整理的。
还有,去年《晚晴报》“我的家风”征文发表50篇文章,她剪下来集成了一本优良家风文献。在编辑时发现宽甸一位老人的事迹,便整理成讲演稿,在社区党支部做宣讲,反响热烈。
攒下来的500余册剪报分类堆在客厅,除自己欣赏,还是亲友的资料库。附近小学生写作文时来查看,写文章的人也常来借阅。有人说她家像个报刊资料馆,叫她“辛勤的馆员”。看到自己的剪报能帮上身边的好多人,老人也很开心。
除了读书看报,姜淑珍还有抄歌词的爱好。凡是看过的电视剧,她都把主题曲抄录下来。“就是爱好,每天晚上抄几句,我也没想到能攒这么多。”拿出牛皮纸装订的一摞16开手抄本,老人笑着说。记者看到,这些手抄的歌词最早从2009年整理,按分类有革命歌曲、历史歌曲、军队歌曲、公安歌曲等。每篇都抄录得工工整整。
抄歌词对老人来说是个辛苦的工作,要看很多遍才能记准确,而且要抄写得工整,装订成册,老人化兴趣为动力,如今已经抄录了36本800多首歌,因为歌曲多、内容全,常有社区文艺团体排练节目时向她借用。
助人为乐的老党员
姜淑珍有近40年的党龄,退休后,她积极参加社区的党建活动,为老党员讲党课。庆祝建党91周年时,她讲了《七一颂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她讲了《十月颂歌》和《要做三严三实的好党员》。每次党课,她都要收集资料、写讲稿,认真修改,打印成材料,发给每位党员阅读,这对老年人来说颇为艰苦,但她乐此不疲。
除了讲党课,她还开展健康讲座,给大家普及健康知识。她对患病老党员特别关注,有空就走访问候,给老党员送学习资料。她虽然膝盖有伤,走路有困难,但做这些从不打怵。
邻居一位姓于的老人,老伴去世后为排解寂寞想识字,她就常去帮老人,现在,97岁的老人能写出家里亲人的名字、不少家具和用品的名称,还能看懂报纸上的小文章。
姜淑珍经常走访、看望的老党员和空巢老人有100多名。由于对党建贡献突出,她入选社区善行义举榜,连续11年被党支部和上级党委评为优秀党员。
“做自己喜欢的,力所能及帮助别人,每天都很充实,感觉越活越年轻。我家春节聚会时,孩子写了诗表扬我,其中有一句‘剪辑人生妙趣生’。”老人微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