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很喜欢张闻天的这句话,我在大学最后一个学年外出实习时,还特意让学长帮忙设计了名片,把这句话印了上去。
其实,自己那时候不懂,以为理想的生活就是不用每天挤公交、不必租房子,有着一份令人羡慕的好工作且薪酬丰厚......随着年龄的增长,才在后知后觉中发现,面包诚可贵,水仙价更高。原来,我所生活的地方,就是令人向往之地。在这里,你可以闻到醇正的咖啡香,也能喝上爷爷家的大碗茶;可以在原生态的竹林剧场里,聆听一曲传唱千年的高腔剧目,也能在古色古香的历史建筑中,参加一场高端论坛,听趋势、探未来;还可以在乡村乡野里,体验一场食材地道的“最美一餐”,住在“手可摘星辰”的精品民宿里,数着星星发着呆。这个地方,是松阳。

网络上形容松阳的词条有很多,“桃花源”“江南秘境”“古典中国的县域样本”“中国茶乡”“下一个莫干山”,等等。这里渐渐被更多人知晓和熟悉,而我似乎也知道原因。当下的社会,太快,太多的人被围困于“钢铁丛林”,被困于世俗纷扰霓虹闪耀,所以,才更向往田园,向往桃源,希望自己眼前是巍巍青山,身后是涓涓细流,白天有清风暖阳作陪,夜里有月色星光为伴。
二
南方的秋意总是姗姗来迟,进入十一月,才终于有了感觉。
闺蜜一家来松阳游玩,带着入住了松庄村的桃野民宿。松庄村在2014年被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与杨家堂的阶梯式、酉田村的台地式,或者大东坝的客家传统村落不同,这个村子隐匿在山坳之间,村口是粗壮的枫香树,从窄窄的村道进入村子,则瞬间豁然开朗,入眼是黛瓦黄墙,一条清溪穿村而过。溪上寂静的站立着历经岁月沧桑的石拱桥,凝聚着先人智慧,展示着工匠精神,也联结着两岸村民的心,如今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成为摄影师镜头下的美好;清溪里,农户散养的水鸭和大白鹅,气定神闲地游着,偶尔还会因争夺地盘而打起架来,实在是有趣。桃野民宿,就坐落在溪水边,外观是传统的土木结构,与村落的风貌相统一,内部则是五星级的设施和服务,还有家的温度。

桃野的管家十九是个宝藏女孩。不管熟与不熟,跟她聊天从不会冷场,她就相当于当地的“金牌导游”,没有啥事是不知道的。最难能可贵的是,她热爱乡村,与村里人相处的非常融洽。天冷了,她会煮好浓郁的热红酒,挨家挨户邀请村民品尝;民宿里来了客人需要用餐,她会将村民吃不完的蔬菜购买过来,这是最好的食材,也是最好的助农;空闲的时候,她还会陪着村里留守的爷爷奶奶们聊天,跟她们讲讲村子外面的故事。十九也很敬业,有一段时间摔伤了,但恰逢民宿又是最忙的时节,每天都忍着伤痛忙前忙后的,她是把这份工作当成事业在干了。
我们有时候会诟病,酒店的设施设备和服务很规范标准,但缺少人性化服务,也会诟病一些民宿虽然有了家的温度,但是该有的一些服务却跟不上。在桃野,没有这些烦恼。入住前,就为我们单独建立了一个“欢迎群”,民宿位置、注意事项、用餐安排等都提前告知;入住时,管家小哥哥已经等在停车场,帮着提行李、打手电、引方向;入住后,陪着小朋友玩游戏、画图画,使得我们几个大人如释重负,“偷得浮生半日闲”。当然,还有很多的小惊喜。就比如吃早餐时,十九会将我们的名字写在叶子上,上面还有“问好”,有代表满满元气的笑脸,温馨地铺在餐台上,让人看了很舒服。写字的叶子,是翠绿的茶叶,十九上班路上随手摘的,将生活的诗意融入生活,这样的女孩子,很美好。
喜欢桃野的原因还有一个,民宿主人孙迎盈。盈姐是上海人,在民宿建设初期,就一直住在村子里,每天在石头堆里跳跃着,看着民宿一砖一瓦的改造成。她把乡村当成易碎品、奢侈品,以珍惜爱护之心对待,每一幢房子的施工、每一扇窗户的改造,都严格按照要求,杜绝建设性破坏。她尊重当地村民,始终想着帮大家干点事,三都的桃子成熟时,就帮农民卖桃子;香榧采摘了,就帮着推销香榧果;村民晒了捞汤菜、梅干菜、端午茶.....民宿能用到的,就都采购回来,甚至厨师也是村里人。她的团队很年轻,她们的进入,似乎让松庄这个村子也跟着年轻了。我记得有人曾跟我说过,桃野是和村民融入最好的民宿之一。
桃野的回头客很多,闺蜜在离开前也评价,这是一个值得再来第二次、第三次的地方......我想,人们对一个地方有了生活的向往,才会念念不完,才会有所回想。民宿,不止于“宿”,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回应。就如勒内托姆所说,人类保留火种,不仅仅是为了取暖御寒,烧出鲜美可口的食物,还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灿烂多姿的火光,是最美的。确实如此。
其实,这样的民宿和民宿人,在松阳,还有很多......
三
这几年来松阳旅游、考察的人员很多,老街是我每次力推的。或许是因为,这里充满着“烟火气”,这里很生活。
知名作家王巨才老师在2017年到松阳采风期间,我和作协的另一个文友璐瑶一起,陪他去老街的佰仙面馆。王老师工作生活在北方,喜欢面食,店里的一碗酒糟大肠面,让他不停点赞,回去还专门写了一篇散文,娓娓讲述着松阳的老街和面。我想,王老师念念不忘,是因为这里的面有生活的味道。面条原料是店主夫妻手擀的,酒糟大肠等浇头是亲手烧制的,再用传统的灶台煮熟,光是看着就满满的仪式感,何况面出锅时的飘香。
对于松阳老街,我儿时是没有什么记忆的,因为生活在农村,父母又不经常带着到县城。工作之后,才接触的更多,走的更多,了解的更多,慢慢地,也就爱上了老街的模样。

老街是热闹的。全长300余米,还有很多的丁字路口。县作家协会原主席鲁晓敏老师跟我们介绍老街时曾说,可别小瞧了这些丁字路口,都是古人的智慧,以前可起着防洪排涝的重要作用。记忆犹新。老街自唐朝以来,就是松阳的商业贸易中心,在民国时期达到鼎盛,号称为五里长街,当时的烟酒税局、邮电局、银行等都设在这里,至今,有些治所遗址仍完好的保留着。
老街上有一个松阳故事旗舰店,就是老邮电局改造的。据说,解放以前,老邮电局的职务非常炙手可热,在这儿上班的人员,还可以免除兵役,所以,在被抓壮丁的年代,很多人都争抢着要进来。现在,这里是一个休闲场所、公共空间、阅读空间,也是游客的咨询服务点。闲暇的午后,你可以在这里点一杯咖啡,或者沏上一壶松阳香茶,只是静静的坐着,就觉得十分美好。若是穿上旗袍,在咚咚作响的木廊道上走一回,似乎只要一秒,便可穿越百年时光,许你一个民国旧梦。当然,在全民阅读的时代,这里还会经常举办诗会、读书会,每每这时,便人气爆棚。去年中秋,我想着带儿子参加诗会感受氛围,没成想,努力了半天也没有踏入店里,还被拥挤的人流挤出了老街。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有点好笑,又挺好玩。今天是2021年的第一天,这里的元旦诗会,依然人气很足。当然,旗舰店还有很多当地的文创、艺创和农特产品,我想着,总有一件,会是你想带走的。
老街上还有一家叫“两间房”的民宿,是我熟识的一位友人开的,他热爱生活,喜欢爬山,是个资深驴友。这个朋友平时很随性,就连民宿取名字也很生活,因为这里只有两间客房。民宿是老房子改造的,据说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原是徐家的祖宅,后来发生一系列故事才到了他的祖辈那里。友人的父母一直生活在这里。当初,也是为了改善父母的住宿条件,保护好这幢老宅,他才咬牙投入上百万对房子进行了改造。要知道,这比新建房子的投入大的多了。现在,朋友的父母住在一楼,二楼的两个房间则作为民宿对外出租。每当有客人入住时,友人自然要尽好地主之谊,松阳有哪些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可带走的,如数家珍般介绍,就怕漏了,还会帮助排好客人在松阳的具体线路,自己开车载着他们游览。我其实想说,有这样的民宿主人真好,我希望自己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游玩时,也能遇上一个这样的主人。
今天,当你走在老街的青石板路上,仍会听到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咚咚咚的弹棉花声,也会闻到茶叶煨盐鸡的清香、手工制作月饼的酥香、街头粽子店的箬叶香,这里有原住民,有游客,也有民宿、餐饮、特色小吃、手工、文创等新业态,还有打铁、钉衬、弹棉花、制棕板床、中草药、剃头、刻字等传统商业店铺。
在这儿,人间“烟火气”便扑面而来,热腾腾,很温暖。
四
时光如水,静默不言。也是恍然间发现,松阳的乡村依旧是“乡愁”的模样,老城还在续写着新的故事......这里的风很轻柔,雨很热烈,空气很清新,阳光很温暖,就连山与水、树与花的颜色,也充满着勃勃生机。我想,这就是我所向往的生活。
要讲的,有很多,似乎又说不完,唯有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