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年轻人不要被朋友圈迷惑,勇敢地在朋友圈外创造生活
在《外来者》中,加缪描绘了主人公每天重复着单一的生活,以平铺直叙为开头,用荒诞的手法描绘了主人公无穷无尽的精神世界。
社会媒体的快速发展,让大多数人都沉溺于“网络人际”中,最直接的就是朋友圈现象,重复着这种枯燥的朋友圈生活,就像加缪笔下的人物一样荒诞无味。

余秋雨曾说:
放纵在朋友圈里,你的人生格局就会越来越狭窄。
"圈子里的人
中国当代小说家余秋雨的代表作有《文化苦旅》《行者无疆》等。就文化而言,余秋雨功不可没:带领读者踏上文明之旅,感受世界文明的魅力。
在《余秋雨随笔》中,余秋雨写了一篇短篇,名为《别为似真似幻的朋友圈所迷惑》,谈的是当代年轻人沉迷于朋友圈的现状。
本文以魏晋阮籍母亲坟前的墓碑为开头,叙述了远古人类不受人伦的束缚,不受世俗陈规的束缚,身处乱世却不为世俗情谊所迷惑,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

一开始就看出了余秋雨想要表达的核心意思。
下一篇文章主要阐述了朋友圈的相互攀比,每个人都会发一些自我炫耀的瞬间来证明自己的美好,今天你每天晒出的照片,明天我晒出的心情,人们为了维系所谓的友谊,不得不点赞评论,但事实是他一点也不喜欢这个人。
现实生活中,我们一直扮演着“圈里人”的角色,何谓“圈里人”,正如余秋雨所说:
整日疲于奔命,用钱钟书先生所谓的“围城”来对付这群人。
这种迫于无奈而去点赞和评论的状态,我们既无法摆脱,在日复一日,也渐渐习惯了这个圈子的生存方式,自己也开始变成了“圈中人”,逐渐忘记了自我的坚持,在圈中越陷越深。

自我保留
余秋雨先生在文中说:
「年轻人不要被这个圈子所迷惑,勇敢地去创造朋友圈以外的生活。」
除了朋友圈,在创造生活之前,我们还应该知道坚持自我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示与什麽人同住,容易改变原形,不管这个改变是好是坏,都代表着自己已被别人所影响。
时不我待,时不我待,也许出发时你只是想做个坚持原则的人,但是在公司里,你会感觉到很多不公平,你自己也会受到这些不公平的对待,所以你的原则开始动摇,最后就是打破原则,选择苟且偷生。

每天的交往中,太过直接容易惹人讨厌,太过委婉又容易让人觉得虚伪,于是坚持做人的准则也开始逐渐改变,最终沦为平庸之辈。
事实上,朋友圈中的各种现象都在改变着无数人,这种变化是不自觉的,有时甚至是没有意识到的,或许反应的时候自己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状态,所以保持自我的姿态是至关重要的。
余秋雨先生曾说过:“要不断突破重围。”

有了朋友圈,你可以学到很多有用的信息,但是不要整天沉溺其中,低头狂刷朋友圈,过滤掉不重要的信息,不要因为别人晒出的“好生活”而攀比心态,不要为了点赞而点赞,多花点时间去开拓自己的生活。
维持自我,才能拓展自己的人生格局。
自我创新
余秋雨先生在文中说:
""你要不停地设定起点,不停地突破重围,不停地提醒自己,你值得拥有一个更精彩的人生,即使年老,这样的人生还是更有价值。"

在保持自己之后,应该是创造自己,人不是没有生命的唯一生物,生命有无限可能。看起来,余秋雨先生正用朋友圈里的问题来劝人要突破自我,不要把自己局限了。
但是再深一层想,余秋雨先生不仅是在说朋友圈,而是在无数的人生圈子里把人困住了,我们需要跳出这些圈子,学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
相对来说,跳槽行为更明显的表现是不再发朋友圈,当有一天你不再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时,你就不会再在手机上费力地不断地修改照片或者绞尽脑汁想一个合适的文案了。

如果你不再是为了维持“塑料友谊”,也就不必在别人的动态下虚情假意地发表评论,即使你根本不关心他发什么。
跳圈的行为让人感到放松,跳圈之后,应该是创新的自我,即使只是多读几本书,哪怕仅仅是学一门乐器,即使仅仅是走出房间,唿吸外面的空气,那都是创新的自我。
创造自我也代表着你开始思考自己,开始逐渐扩大自己的生活圈,不管是精神上的还是生理上的。
有多少人讨论过生命的价值何在?但是,这个问题还是很难解释清楚,如果说战争年代革命者为了拯救国家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那么现代革命者的生命就应该是为了寻找全新的自我。

在信息时代,人们一天收到上百条信息,其中一半以上都是无关紧要的,但是大脑却来不及过滤这些无用的信息,只好被迫接受,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仍然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那生命的负担就无形中又加重了。
这时开拓新的希望是值得的,这样不仅不用被动承接太多无用的信息,还能主动选择自己需要的,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创造了自己的人生,人生的格局才不会越来越小。

概述
交际圈本来不是对与错之地,但有人的地方总有各种各样的故事在上演,但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娱乐,而非驯化人类的机器。
任何一个年龄层的人,都不应该把自我的生活与网络联系起来,应该清醒地认识自我,寻找自我,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