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的互联网时代,每一个领域都获得了来自万物互联的利好。而电子游戏更是乘着互联网的狂风,破开社会的巨浪,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
电子游戏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越来越逼真,而人生也愈加地像游戏一样可以被预料。当我们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的时候,还会选择继续活着吗?
笔者认为,现实生活是一场游戏,游戏同时又是第二个“现实生活”。更重要的是,游戏在很努力地帮助我们提升心智的能力。
POINT 1
现实生活是一场游戏
在人生这场空前无比的游戏当中,遇到的人、事、物,一切仿佛都是安排好的剧本。而我们,只是在演绎这个过程。

比如说,一个孩子哌哌坠地,长大,上学,工作,结婚,生一二三个娃。然后,继续工作到退休,开始帮娃带娃,最后人走灯灭,一生的游戏到此就game over(游戏结束)。在这过程中,我们会用不同的方法去具体呈自己的想法,但是人人都是殊途同归,终究免不了主线剧情的安排。
一千个莎士比亚笔下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如我们每个人都充足的体验了独一无二的人生。有人生来选择公交车司机角色,这个角色可以在同样的城市和路线里碰撞不同的人生;有人生来选择创业家角色,这个角色可以收获高度自律后的自由和不断成长的自我;而选择外卖小哥这个角色更加有意思,更像是一场[人生游戏]——从一个地方领取任务:“你需要在X点X分前到达A地,凭代号取到物品后,在X点X分前将物品送到B地”。这样类似的“领取任务+完成任务”的模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POINT 2
游戏是第二个“现实生活”

如我们所知,每个电子游戏的故事情节都是精心设定好的,我们知道将在什么地方,遇见什么人,发生什么事。举个例子,在RPG(角色扮演游戏)游戏中,选择角色后,点击场景里的角色,触发对话后就会指引我们接下来去哪里找谁,做什么。你看,这一切都是安排好的,我们只需要进行触发,触发后的游戏体验是那么的千姿百态。
同样的游戏(生活)中,不同的人也有千形万态的游戏(生活)体验。就拿笔者而言,我喜欢赛车类的游戏,真实的赛车观感在放松大脑的同时提高了专注力。游戏中,有些人选择道具比赛,喜欢团队配合以及不同道具所带来的趣味性;有人选择竞速赛,喜欢不断超越自我所带来的挑战性。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POINT 3
游戏努力地在帮助心智成长
冒险游戏、团队合作游戏或音乐游戏等,都是在变幻无穷的体验当中,作为除了时间成本以外近乎零成本的成长工具。
比如,梅老万在玩赛车游戏时,经常说:“我明明玩得好好的,正漂移呢,有个蛇皮走位的‘疯子’就撞我!他却扬长而去,哼!”但是,次数多了,梅老万反倒习惯了,甚至不会被别人影响,而且她有了“哪里跌倒,哪里再爬起来”的精神。带着这样的心态,梅老万在现实生活中,也更有能力从容淡定地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了。
我们再说RPG游戏,五花八门的角色有千式百样的技能,它们都需要逻辑分析能力来选择搭配技能组合,以在不同场景释放合适的技能。在模拟经营类游戏里,每个选择都会直接导致未来的结果,在建设与布局的过程中更需要预见性和全局规划能力。
与此同时,合理地玩游戏还可以降低犯罪率。美国维拉诺瓦大学和罗格斯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在2014年将暴力游戏的销售时间与美国同时期的犯罪率做过比较,他们发现,在这些游戏销量上升的这段时间里,美国的犯罪率呈现出下降趋势。因为暴力游戏更直面地给玩家表现出暴力所带来的危害,进而让玩家在产生“暴力”念头时会有所警觉,从而减少暴力事件发生。相反,人心里有暴力念头却没有通过游戏得到释放的话,会增加社会犯罪的概率。

所以说,游戏在某种程度上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进行正向引导,这单单只靠纸上谈兵式的学习是做不到的。
ALL IN ALL
总的来说
从古代的棋牌射猎比武游戏到现在的电子化游戏,演化几千年背后的底层逻辑就是让人专注于把一件事做好。 更重要的是,在游戏中人们不会思考“我是谁”,而会专注于“我可以做什么、我可以成为谁”。人生的体验也是如此,我们的过去塑造了现在的我们,未来发生的事都源自内心的选择。而且,“我是谁”,只是“自我”想要去证明其存在的伪命题。(《“自我”是不存在的》)

另外,我们印象中那些沉迷于游戏的人大多是因为在现实世界受到不认可,就深陷于带来巨大成就感的游戏。同样,我们在人生中的处处沉迷,难道不是对于可以满足自身欲望的人、事、物的苦苦执着吗?
游戏人生,人生游戏,孰真孰假,难以辨别。我们从周围的笑声中哭着来到世界上,注定又会在周围的哭声中笑着离开世界。当我们知道人终将有一死后,会如何体验人生(game)?正如明知游戏终将会结束,又会如何去玩游戏(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