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自然资源部、上海市政府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王为人介绍了上海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以及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有关情况;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副局长李枫介绍了《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相关内容;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徐毅松、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金雷出席发布会,共同回答了记者提问。
据了解,2019年,自然资源部在总结上海、北京等地在社区生活圈规划方面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启动了《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编制工作。2020年,自然资源部将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作为国家“多规合一”改革创新内容,纳入“部市合作”框架,今年将结合2021上海空间艺术季的举办和《指南》的实施,进一步把相关理念和行动向全国推广。
(一)
1、上海构建 15 分钟社区生活圈情况
自“上海2035”总体规划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以来,上海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在市民15分钟步行的范围内,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社区生活圈,努力推动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
2016年,上海发布全国首个《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2016年~2019年,启动实施“共享社区、创新园区、魅力风貌、休闲网络”四大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19年起,上海选取15个试点街道全面推动“社区生活圈行动”,针对空间品质和社区治理两大短板,聚焦规划空间统筹和资源政策供给,尤其充分运用“城市体检”等空间信息化手段为社区“问诊把脉”,重点提升教育、文化、医疗、养老、体育、休闲及就业等设施的配建水平和服务功能。
目前,上海市已完成180余个项目落地,长宁区新华路街道、普陀区曹杨新村等一批社区整体成效显着,社区空间环境和服务设施品质得到整体提高,居民共建共治意识和社区凝聚力明显提升,社区空间治理信息化场景应用也为上海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积极助力。
据悉,上海将于艺术季开幕时同步发布《“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上海宣言》,进一步强化“社区生活圈”顶层设计,结合“上海2035”“一张蓝图”实施落地,进一步扩大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覆盖规模,增强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上海“人民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
2、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安排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活动秉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精神,以“文化兴市,艺术建城”为理念,以“城市艺术化,艺术生活化”为目标,自2015年起已成功举办三届。

2021年空间艺术季的主题是“15分钟社区生活圈-人民城市”,将在上海多个社区同时举办。本届空间艺术季将于9月25日正式开幕,持续至11月底。艺术季将以实景展示“15分钟社区生活圈-人民城市”为特色手段,以社区为展场举办。
活动内容包括1个主题演绎展和21个样本社区的体验活动。主题演绎展将于新华街道内的上生新所举办,系统介绍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理念和上海实践、国内外案例。
(二)
1、《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起草背景和意义
城市是人类居住生活的重要场所,如果将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社区则是构成这个“有机生命体”的一个个“城市细胞”。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在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发展思想指导下,要更加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社区的功能更加复合化,社区的作用更加凸显,是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建设社区生活圈,打造“宜业、宜居、宜游、宜养、宜学”多元功能的空间单元,激活“城市细胞”,才能让城市更有魅力、更具活力。
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发挥社区生活圈在城乡社区发展和社区治理方面的基础平台作用,推动城市发展方式和市民生活方式转变,建设健康安全、便利舒适、富有活力和魅力的人民城市,自然资源部组织了上海市等地科研单位和设计团队研究制定了该《指南》。希望通过这个行业标准,指导地方进一步做好社区生活圈相关规划,提高社区生活圈相关内容编制与实施的针对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指南》已于6月9日发布,将于7月1日起正式实施。
2、《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主要内容
《指南》内容包括正文、附录和参考文献,正文部分共八章,重点阐述了社区生活圈规划的总体原则、城镇社区生活圈及乡村社区生活圈的规划指引、差异引导和实施要求等。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价值导向。作为社区生活圈规划工作的技术指引,《指南》遵循五个基本原则,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强化系统治理、因地制宜塑造特色生活圈。
二是覆盖城乡。提出城镇社区生活圈和乡村社区生活圈在配置层级、服务要素和空间布局等方面的规划指引,其中城镇社区生活圈可构建“15分钟、5-10分钟”两个层级,乡村社区生活圈可构建“乡集镇-村/组”两个层级。
三是差异引导。将服务要素分为基础保障型、品质提升型和特色引导型等三种类型,并从社区服务、就业引导、住房改善、日常出行、生态休闲、公共安全等六方面提出不同的导向和要求。各地可立足实际,统筹经济能力和资源条件,结合居民需求,评估主要影响因素,细化《指南》的规划技术要求,使社区生活圈规划“因地制宜”“因需制宜”。
四是注重实施。生活圈作为空间单元,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是实施层面的重要抓手,也是规划体检评估的重要对象。《指南》综合运用全生命周期的方法,明确现状评估、规划方案和行动计划制定、动态监测等工作程序,提出新建地区、城市更新地区和老旧小区等工作重点,鼓励部门协同、公众参与和社会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