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半年的时间,近30场汉字文化与历史知识讲座,教育部语言应用文字研究所研究员张一清一直在为传播汉字知识、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奔走。2016年7月5日,张一清又来到首都图书馆,为近300名中学生带来“妙趣横生说汉字——横竖撇捺里的历史”主题讲座,在普及汉字基础知识的同时,将汉字所承载的历史知识、汉字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给现场的老师及同学。
不辞辛劳,为传递传统文化而奔走
从《百家讲坛》中“解码汉字”,再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的专业点评,张一清从一名专职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的语言文字专家,走上电视荧屏,在新的领域开始了汉字知识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工作。在繁忙的研究工作之余,张一清坚持为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生、教师、读者以及广大群众进行传统文化知识讲座,面向普通读者时通俗易懂地讲解,力争做到雅俗共赏;面向学生讲座时严谨科学,又趣味盎然,而面向教师时详实系统,并从教学法的角度对汉字的讲授进行指导。每到一地都受到广大读者和听众的热烈欢迎。面对听众的感谢,张一清总是说,“每次看到那么多老师、同学期待的眼神,我们的辛苦都不算什么,一定要把课讲好”。
凭借多年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研究功底,张一清的讲座不落窠臼,往往从身边的汉字入手,从造字的源头到汉字的源流演变,将汉字文化丰富的内涵,以及由汉字延伸出的多彩历史画卷,为读者娓娓道来,就像南京师范大学的郦波所说,“听一清兄讲汉字,有豁然开朗处,有恍然大悟处,有欣然会意处,可证汉字之妙,实‘一字一文化,一字一历史’!”
妙趣横生,汉字知识信手拈来
在首都图书馆的报告厅里,不时传来阵阵欢快的笑声。面对刚刚结束紧张考试的中学生,张一清以“考试”这两个学生最不喜欢的汉字开头,分别画出了这两个字的甲骨文示意,张一清介绍说,“考”字最早的含义是“老”,后来发生了含义的演变。在“考”字下面,是表音的部分,最早的读音就是“kǎo”,而上面的部分,有一派学者认为,斜长的一撇表示拐杖,有不断探寻的意思,而探究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一种验证。而另一派观点认为,此部分的另一个写法有用手执棍的含义,而这引申出约束、督促的意思。
而“试”字为何是言字旁?是因为这是通过问答的方法来验证水平,因此有测试的意思。张一清从“考试”这两个学生非常熟悉的汉字,扩展了同学们的基本汉字知识。
在张一清的眼里,“一字一文化,一字一历史”。在他的讲座中,你会发现,任何一个汉字,他都能脱口而出,追根溯源,从造字的源头说起,将汉字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
汉唐明清,王朝名称品读华夏历史
作为语言文字专家,张一清在研究当中,感受到汉字在产生、演变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同时代历史的文化内容,汉字不仅是我们日常交流的基本工具,更是我们回溯历史、探究历史的重要史料。因此张一清独辟蹊径,结合汉字与文化,从十二个王朝名称汉字入手,结合不同时期中国历史的特点以及王朝名称的寓意,将相关知识汇集成书,写入《十二个汉字品历史》当中。张一清希望读者可以通过本书感受到汉字的温度和美感,体会到祖先凝注在一撇一捺当中的历史智慧以及对于生活的美好期许。
作为一名文化学者,面对当下国学兴起的热潮,张一清对同学们殷切寄语:希望同学们可以从留意身边熟悉的汉字入手,让自己有意识地区了解,慢慢培养自己的兴趣,经常问一问自己,这个字为什么这么写,为什么表示这种意思,随着这种学习的不断积累,同学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知识,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关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