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阅网→最有价值的门户网站
 
 
 
天阅网logo
  天阅网 > 文化 > 正文
   
 
【家规·文化地理】了凡家乡行
 
http://www.tianyueo.com  发布时间:2016-08-23 21:28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明代思想家袁黄,号了凡。一部《了凡四训》,几百年来脍炙人口。他生于江南,为官于天津宝坻,并以其卓越政声为后人所铭记。

  一次寻访之旅,跨越时空,把宝坻和了凡的家乡连在一起。我们从宝坻出发,循着了凡的足迹,走进江浙,走进了凡的家乡。

宝坻记缘

天津宝坻袁(了凡)公亭

  了凡——即袁黄,万历十四年中进士后任宝坻县令,是宝坻水稻引进第一人。他兴修水利、减轻税负,鼓励农耕,兴学励学,政绩卓著。对宝坻的农业、文风都有着深远影响,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生履历。

稻花飘香·袁了凡把南方水稻引进到宝坻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四百多年来,袁了凡的宝坻之缘,除了留在史册中,更多的是流传在民间。他的《了凡四训》,作为一本著名的劝善书,以其独特魅力,被越来越多的人诵读。

  作为读者,读了凡,更想了解了凡,毕竟《了凡四训》只是他文化和精神遗产的一部分;作为宝坻人,除了了解,更想走近了凡,走进他的家乡,近距离感受了凡,这种愿望,随着对他了解的加深而益发强烈。

到访嘉善

  初秋,天刚亮,迎着微凉的秋意,一行四人从宝坻起身前往了凡的家乡。

  路上,聊得最多的就是《了凡四训》。何为 “四训”,即“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 和“谦德之效”。其中最光辉的思想是引导人们行善积德来改变命运,也是其影响后世,极具示范作用的地方所在。

  抵达嘉善,我们的第一站,便是袁了凡的出生地——魏塘镇(现魏塘街道)。了凡祖居的遗址就在嘉善一中院内。

  了凡家在当地曾是望族。他的祖父袁祥修建了这所宅院。了凡的父亲袁仁在《家居八景赋》中描绘道,这里曾有“怡杏轩”“云山阁”“雪月窝”“半亩池”“五步桥”“蔷薇架”等佳处。袁祥营建的庭园在当时非常有名,了凡的父亲及他本人,都出生在这里。

慈山碑记,记述了袁氏旧居历程。

  岁月悠悠,500年弹指一挥间,校舍之东,袁祥当年垒土之慈山,种莲养鱼的半亩池遗迹,难得被大体保存下来。拾级而上,慈山上建有八角亭,名曰“产鹤亭”,围栏可坐可凭,举目四顾,树木参天,芳草茵茵,偶有禽鸟来栖,婉转啼鸣。半亩池紧偎山脚,有桥贯通。池塘多在树影掩映之中,池内游鱼成群,自由自在,人来也不惊避。袁祥当年有“客至则对酒赋诗,评花咏月,陶然有忘世之趣”的描述。

了凡旧居半亩池。旧居为了凡祖父所建,现在嘉善一中院内,犹存慈山及半亩池。了凡出生于此。

  想来,童年的袁了凡,游艺于庭园,吟咏习文,先天之资加上后天修养,必然德才并进。嘉善一中的1500名初中学子,在这钟灵毓秀之地学习,耳濡着嘉善文士的故事,课下在古老的庭园散步小憩,沿袭这一缕氤氲的文脉,是一种何等的幸福!

  了凡家族原本居住在嘉善陶庄镇,后来,其祖父从陶庄镇迁至魏塘镇。看完了凡的出生地,我们又想去了凡祖辈居住的地方看看。

  走过铁栏石桥,陶庄镇陶东村袁家埭的袁家祖宅映入眼帘。

陶庄了凡祖居

  老宅背靠净池,南临河流弯道,是袁氏始迁之地,至今仍是袁姓聚居地。老宅有三间,是清末民初的建筑风格,古朴的石码头、精美的石础、精巧的木雕,无不显示着袁家当日的风光。屋内木隔板上、柁上的花纹依稀可见。

  这里熔铸了岁月,浸润着江南风雨,更带着这方水土上袁氏家族的记忆。夕阳,老树,残墙、断瓦,几个追寻记忆的人用目光、用镜头试着挽留老宅最后的时光。毕竟,旧砖碎瓦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木雕石刻记录着家族当年的辉煌,还有粼粼的水面波光,依旧如千百年前一样,无声地荡漾,荡漾着袁家的一袭文脉,继续承载着旧梦、新愁和悠悠的记忆。

吴江寻迹

  1593年,辞官后的袁了凡,从嘉善举家搬迁到了汾湖对岸吴江芦墟镇东的赵田村,卜建新居,著书立说,并蓄万卷藏书。从1593年到1606年,十三年间,了凡常常往返汾湖两岸,和文友雅集交流、题咏唱和,笔耕不辍,留下等身的著作。

吴江乡村

  别过嘉善,我们便来到吴江。当地研究了凡的两个专家接待了我们,把我们带到了芦墟镇和赵田村。

  如今的赵田村,静卧在波光粼粼的河边,午后的阳光和暖,村人聚在小卖店旁闲聊,人们都知道了凡,一代代口口相传。了凡不但留下了记忆恒久的名字,更留下了影响后世的思想。

午梦堂遗址

  赵田村和芦墟镇的了凡遗迹都已无存,但是吴江叶氏午梦堂的遗迹还在。午梦堂是明清文学重要群落,堂主叶绍袁和妻子沈宜修以及他们的四女三子都富有才情,一家唱和之作,编为《午梦堂集》。次女叶小纨著有杂剧《鸳鸯梦》,被认为是我国戏曲史上第一位有作品流传的女作家,六子叶燮是清代诗论大家,所著《原诗》对后世影响很大。

午梦堂所在地吴江叶家埭

  叶绍袁是袁了凡的养子,是袁了凡知交叶重第的儿子。了凡迁居赵田村后,与比自己小二十多岁的叶重第“朝夕过从往来”,后来又成为同榜进士。了凡任宝坻县令时,赴任玉田的叶重第中途得子叶绍袁,因担心小儿在自己家养不大,便将其送到宝坻,托付给了凡。一直到十岁时,叶绍袁才回到亲生父亲身边,不久父丧,又重回袁家。算起来,叶绍袁的童年大都在袁家读书生活。他与长自己十岁的了凡之子袁俨一同读书,并在同一年考中进士。

  午梦堂遗址在叶家埭村,小院前波光荡漾,院后竹影婆娑,腊梅依旧,汾湖石岿然,只是人事全非。但亲自踏上午梦堂,也足以慰藉追慕之心,一如追慕了凡。

归来记感

  作别吴江,竹桃夹道,花香盈路,鸟语啁啾,一路车辆飞驰。短短四天,六千里的路程,脑海中的了凡形象逐渐具体。吴越之地的钟灵毓秀,山水清幽,人文荟萃,孕育了了凡,充盈了了凡,也成就了了凡。他在这里治学明德修身,在嘉善书院讲学,致力民间慈善;在吴中著述,与王世贞著作合编为《纲鉴会纂》,影响不止一代科举中人;撰写的《了凡四训》融汇儒、释、道三教,教化后人。他从这里进京科考,他从这里到宝坻赴任,他在仕途失意时回到这里,著书立说,也在这里离世。生于斯,长于斯,葬于斯,最终与这里的山水人文融为一体。

  回到宝坻,已是午夜时分。

  长夜万古,因为星月辉映,苍穹才不寂寞;历史千载,也因为一个个闪光的名字而波澜向前。前人的嘉言懿行值得品味,在当下,我们更应该思考做些什么,不仅是为了纪念,更为了发扬。不仅为了发扬,更是为了启迪和滋润心灵。

 
 
 
责任编辑:
余仁俊
更多
 
 
 
天阅网提醒您重点留意网页中出现的以下词汇:
 
 
家规,文化,地理,家乡,明代,思想家,袁黄,一部,了凡四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阅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频道主编还推荐您阅读以下文章:
 
您可能还喜欢阅读→上一篇:“2016台北上海城市论坛”聚焦医疗文化等5大领域
您可能还喜欢阅读→下一篇:我国传统文化里 那古老而又稀有的雎姓
 
     
 
 
 
 
 
     
 
 
  最新推荐
  图文资讯

 

 

 

天阅网-上天阅网,行微公益,知天下事!天阅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