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尔滨市继红小学的一年级学生在阅读新语文书。本报记者苏强摄

哈尔滨市继红小学的老师使用新语文书集体备课。 本报记者苏强摄

更换的新教材。本报记者苏强摄

小学一年级教材新增加的古诗文篇目。 本报记者毕诗春摄
□本报记者肖笛
“部编本”的新教材有哪些新变化,教育专家又是如何解读的呢?对此,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
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
据省教育厅基础教育二处处长李君明介绍,教材改革的核心体现了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教材改革的意义重大,会对中小学生的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本次教材改革自2012年3月开始启动,历时4年多完成。教材编写前后从全国调集五六十位专家、学者、作家、教研员、老师和编辑,组成编写组,经过14轮评审,百名特级教师的审读,以及多个省市几十所学校的试教最终面世,体现了国家对教材编写的高度重视和良苦用心。
教材编写是整个教育的重要一环,任何教材的编写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有基本的意识形态立场。黑龙江省教育学院语文教育研培部主任张学枚对记者说,教材编写实质上是国家行为。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部编本”教材应该比一般版本教材站得更高,视野更加开阔。新版教材更加贴近生活,通过大量传统文化内容,让广大青少年从小打好“中国底色”,打上“中国人的烙印”,增强文化自信。新版语文教材从编写的指导思想看,是紧密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来体现核心价值观的,这种结合不是“表面文章”,而是真正做到了有机渗透,使价值观化为语文的“血肉”,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融入教材的文章选篇、内容安排、习题设计等诸多方面,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从娃娃开始培养读书精神
李君明介绍,语文教材的设计编排上采取语文素养与人文精神双线结合的方式,过去的教材在听、说、读、写等语文素养的培养上占的比重大些,而此次的教材改革调整了比例,强调了语文学科的育人作用。语文课本的一个明显变化是更加注重阅读和写作教学,增加了课外阅读、名著导读和写作的分量。另外,在教学中,重视多种阅读方式的运用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新教材将教育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家庭。例如在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就设置了亲子阅读。这样一来,让孩子们从上学开始就愿意学语文,愿意阅读并爱上阅读。新教材还格外注重往课外阅读延伸,建构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名著导读上注重精读和略读的区分,让孩子通过不同方式触摸经典,消除了孩子跟传统文化的隔膜。比如说《西游记》适合精度、跳读结合,《骆驼祥子》适合圈点批注的方式阅读。
张学枚提到,新版教材在人教版教材基础上,剔除了部分难度较大、教学效果不佳的篇目,增加了一些朗朗上口、含义更为隽永的经典篇目。选文定位于传统名篇,力求体裁丰富,风格多样,题材广泛,在教学中强调诵读和熏陶感染,让学生能打好传统文化的底子。例如在初中阶段选入《卖油翁》《狼》《杞人忧天》等62篇古诗文。另外,在“综合性学习”栏目专门设计了一系列“传统文化”类活动,如《有朋自远方来》《家国天下》《君子和而不同》等。
重建知识体系更新教学理念
这次更换的新教材,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把汉字学习提到了拼音学习的前面。过去都是一年级刚上学就学拼音,然后再用拼音去认字。这回改了:把拼音学习推后个把月,先认一些汉字,再学拼音,而且边学拼音边认字。张学枚说:“这样做降低了拼音教学的难度,通过情境图的设置更加利于学生理解,所有拼音都有实际意义,并且是结合生活实际的高频词。这种改变体现了一种更切合实际的教学理念。”
张学枚说,新版教材具有教学板块全面调整,单元结构组织更加灵活,课外阅读纳入教学体系等特点。教师在拿到新教材时,会感到既体现了主流价值观,又不停留于“说教”。语文教材的板块设置比以前清晰,彼此融合,综合性也有所加强。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例如,拼音教学要把拼音、识字、儿歌诵读有机结合,不可单一进行拼读教学。识字教学要注重随文识字,在游戏中识字写字,增加教学趣味性。张学枚说:“新教材在教学上提出了新要求,从长远看,这对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都是一个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