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阅网→最有价值的门户网站
 
 
 
天阅网logo
  天阅网 > 文化 > 正文
   
 
“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在故宫博物院展出
 
http://www.tianyueo.com  发布时间:2020-09-01 10:00  来源:人民网
 
 

  “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今天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出,展览至10月30日结束。

  苏轼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文学家、艺术家,他不但在诗文、书画等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诣,同时因其高雅的生活品味与豁达的人生态度,而散发独特的人格魅力。苏轼的艺术与思想乃至生活情趣都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他本人也成为备受景仰的文人典范。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苏轼的传世书法佳作,还藏有部分重要的苏轼师友作品,以及大量受到苏轼影响和能够反映其艺术思想的相关艺术珍品。藏品的时代跨度从北宋至近现代,类别涵盖书画、碑帖、器物、古籍善本等,在藏品的整体数量、质量和丰富性上都具有一定优势。此次故宫博物院举办以文物为载体,以展现苏轼艺术造诣与其人格风范的展览,尚属首次。

  本次展览的展品以故宫博物院藏品为主,还得到了天津博物馆的大力支持,共展出78件套文物精品。展品以具有代表性的高质量文物为主,并兼顾了文物种类的多样性,在保证学术性的前提下突出了展览的观赏性。

  展览共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胜事传说夸友朋”通过苏轼及其师友的作品,展现苏轼的交游圈与他所身处的时代。第二单元“苏子作诗如见画”通过苏轼和后世书法家所书写的苏轼诗文作品,以及后世画家根据苏轼诗文作品所创作的绘画作品,展现苏轼的文学造诣。第三单元“我书意造本无法”通过苏轼师法的前人作品、苏轼本人的书法创作以及后世临仿苏书的作品,展现苏轼的书法艺术及其影响。第四单元“人间有味是清欢”通过表现苏轼生平逸事的书画作品,以及苏轼抒发性灵的小品文,展现苏轼的生活情趣与人生态度。四个部分从不同角度展现苏轼的精神世界,为大家勾勒出一个生动而立体的苏轼形象。

  本次苏轼主题特展希望通过空间和色彩的引导,使观众能够沉浸其中,与古人展开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前殿的新建景观通过投影苏轼最广为流传和脍炙人口的诗词,配以符合诗词意境的院藏宋画,展现苏轼的重要人生阶段,留给观众与苏轼对话的遐想。景观采用半透纱幔与框架进行围合,以“灰空间”的手法构建温文雅致的空间意象。

  后殿喷绘场景的灵感来源于院藏马和之名作《后赤壁赋图》,该设计通过将小舟与仙鹤形象做成微动画,更加生动地向观众展现苏子与客“复游于赤壁之下”,“有孤鹤横江东来”的场景。画作本身的静和一鹤一舟的动相互衬托,灵动有趣,发人深思,意境深远。

  展柜内的手卷台与背板均选用了色彩古朴、质地柔和的布料,在契合书画文物气质的同时,又通过强对比的反色设计,使观众轻松捕捉到重要的展览信息,不至于让各处的色彩糜于一处主次不分。

  展览海报所使用的“书法”“绘画”“碑帖”等设计元素,均取自本次展览的展品。

  为了强化“千古风流人物”的气势与氛围,设计师对“赤壁图”(第二单元展品《宋人赤壁图》)原画的水纹进行了描边与改色处理,突出水势险峻。使“苏子泛舟于大浪之上,回首遥望赤壁”的内容更具情境,引人入胜。

  整幅海报又以处理过的“云”字覆盖(取自第三单元展品《宋拓苏轼丰乐亭记》),笔划经浓淡处理后穿插于远景、近景之间,使画面更具层次感。

  标题“千古风流人物”从《答谢民师论文》、《姑孰帖》(本次展览展品)、《前赤壁赋》中集字而来,均为苏轼本人所书,纵贯画面、一气呵成,且与画作浑然一体。

  重点文物介绍:

  苏轼 治平帖 卷

治平贴。故宫博物院供图

  此作是苏轼书写的一封信札,内容主要是委托乡僧照管坟茔之事。根据帖后赵孟頫、文徵明、王穉登三人题跋可知,当是苏轼于北宋熙宁年间在京师时所作,苏轼时年三十余岁。笔法精细,字体遒媚,正如赵孟頫所称“字画风流韵胜”,与苏轼早年书法特征吻合,是珍贵的苏轼早年书法墨迹。

  苏轼 新岁展庆帖 人来得书帖 合卷

苏轼新岁展庆,人来得书卷。故宫博物院供图

  此二帖均是苏轼写给陈慥(字季常)的书札。《新岁展庆帖》是相约陈慥与李常(字公择)同于上元时在黄州相会之事;《人来得书帖》是为陈慥的哥哥伯诚之死而慰问陈慥所作。二帖自然流畅,姿态横生,秀逸劲健,是苏轼书法由早年步入中年的佳作。

  宋人 赤壁图 页

宋元集册第二本-宋人赤壁图页。故宫博物院供图

  此图取南宋时期流行的“一角半边”式构图,以类似特写镜头的方式描绘了苏轼与友人泛舟于赤壁之下的情景,并着力表现了水纹,显示出这一时期赤壁题材绘画与“水图”相结合的特点。存世另有两件同题作品与此出于一稿,仅在细节描绘上略有区别,现分别收藏于美国堪萨斯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朱之蕃 临李公麟画苏轼像 轴

朱之蕃临苏轼像轴。故宫博物院供图

  此苏轼笠屐像所据粉本传为苏轼友人李公麟之作。苏轼晚年被贬海南时,曾在访友途中遇雨,他向农人借来斗笠和木屐,农人争相笑看,而苏轼坦然处之。此图表现苏轼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生活态度,此类笠屐像也成为后世在描绘苏轼形象时的一种经典范式。

 
 
 
责任编辑:
卢静
更多
 
 
 
天阅网提醒您重点留意网页中出现的以下词汇:
 
 
故宫博物院,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展出,千古,风流人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阅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频道主编还推荐您阅读以下文章:
 
您可能还喜欢阅读→上一篇:北京市台联组织台商参访团体验京味文化
您可能还喜欢阅读→下一篇:5条长城文化带体验线路推出
 
     
 
 
 
 
 
     
 
 
  最新推荐
  图文资讯

 

 

 

天阅网-上天阅网,行微公益,知天下事!天阅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