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第四届中华藏书文化论坛在京举办,本届论坛讨论的议题为“关注社会层面的藏书文化”。围绕“藏书文化与书香社会”的总议题,论坛分设“藏书文化的人文精神与当下传承”“元典阅读与文脉传承的系统建设”“藏书文化与当代民众生活的重塑”三个分论坛展开。

孟繁之、韦力、陆世栋三位学者就“藏书文化的人文精神与当下传承”展开阐述。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通过动态的文化传承,活在世代相因的言行之中,另一方面,甚至更多的方面,都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这其中被称为文化经典的书籍,正是被反复证明和阐释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因此当下传承的核心是回归元典,以纠正继承中的诸多问题和乱象。
藏书家韦力对前辈藏书家的收藏进行了回顾:“谈到周叔弢先生,周先生是近代藏书第一流大家,他是以版本好、品相好、印章好、题跋好等为藏书标准,这样的书在一万部里看不到几部,所以近代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公藏占主体。今天社会上能够见到的古籍善本如果以比例来说,应该95%以上公藏,而公藏社会上不能纳入流通领域,所以真社会上能够得到好书的机会跟那个时代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但(私人藏书)还是有它的价值在,文化其实还是需要传承,因为人是需要具象的。中华民族为世界留下的典籍最多。比如《永乐大典》上的书9/10都已经失传了,即使失传这么多,我们到今天还知道历史上留下来的8万多种书,这个全世界其它民族都是无法比拟的。而不管是古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他们文字和历史记载都曾断档。”

王野霏、刘翔宇、孔国庆、杨晓华四位嘉宾和学者就“元典阅读与文脉传承的系统建设”进行了讨论。大家认为,任何时代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复兴,都是在特定文化需求和氛围中实现的。文化传承要走向深入,必须突破单一思维和说教方式,营造符合当下人们适应的整体生活样式。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野霏谈及,图书之所以传承有三股力量:政府的力量、机构的力量与社会的力量。随着战火和时代更迭,好多官藏丧失了,但是庞大的社会、家族的文化深入人心,使得中国古籍之所以传承下来。“我们需要为藏书文化做三件事,首先是让藏书文化活下来,所以每年我们安排专项资金进行古籍的修缮和整理、复制,大概北京市是各省投资资金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每年安排专项资金进行扶持使古籍得以流传。其次是让古籍活起来,我从事的很多工作就是让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IP转化和广泛应用,比如说古籍整理以后如何变化成文学作品,如何变成一个漫画,如何做成游戏、动漫等等的,让当今更多的人理解,而不仅仅是古文爱好者能理解。最后就是让它传出去,就是全民阅读。”

罗新、余世存、尹磊三位学者就“藏书文化与当代民众生活的重塑”发表了意见。罗新提到,历史学特别关心一种思维方式,这个思维方式当然不是唯一的,但是相当重要的,那就是断裂与延续。他说,“文化的意义就在于个体不重要,个体参与了文化的创造和传承,但是个体不重要。有价值的是整个人类。人类从几百万年前原始人到现代智人,现代智人有一天会被新人类取代,总之,我们还会有发展下去。最难得的是,我们的智力财产,不管是由原始人传播到现代智人,现代智人中各个古代的人,最后这些东西也许只有机器人能够处理,但最后它们能够进一步地传承,这才是所有的意义所在,我们创造的信息财富是很重要的。”
据了解,中华藏书文化论坛现在第四届,第一届举办于2014年,关注作为国家层面的藏书文化,即藏书文化如何传,如何和中华文化一起走出去。2016年第二届论坛关注家族层面的藏书文化,讨论如何传承乡贤文化,如何缔造书香家庭。2018年第三届关注的是原典层面的藏书文化,讨论如何让古籍活下来。
本届中华藏书文化论坛由第18届北京国际图书节组委会、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韬奋基金会全民阅读促进会、北京华宝斋文化有限公司、北京古话今语文化有限公司协办,北京百科嫏嬛书房承办。
活动现场也展出了北京百科嫏嬛书房开展的文传馆项目《中华善本百部经典再造》丛书中的部分线装书籍,该项目立足读元典、理文脉,以中国书籍编辑史、中国古代藏书史为抓手、中国书籍承载的中华人文精神为落脚点,以“实景+实物”的方式,让大众触摸、交流、互动、品鉴书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