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徐潇青 李昼 江南
文化看似“柔弱”,但“润物无声”的力量厚积薄发。
日前,以“文化赋能 融合发展”为主题的“2020绍兴文化产业发展大会”举行。大会开幕前一天,绍兴与华强方特集团签约合作,计划在越城、柯桥合作建设3个文旅项目。而在会议现场,又有9个文创项目集中签约。
“文化产业是‘大循环’的重要支撑、‘双循环’的新增长点,弹性潜力和政策红利将会不断释放。文化产业风口已至、浪潮已来,发展文化产业适逢其时、恰逢其势。”会上,绍兴市委书记马卫光表示,文化是绍兴最厚重的底蕴、最鲜明的符号、最可贵的资源。
目前,绍兴初步构建了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传统经典、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影视演艺四大重点产业,数字内容、文化会展两大新业态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绍兴文化服务业营收逆势增长34%。
“全域激活”——绍兴竞争突围最大的优势
有特色才会被需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绍兴最大的财富。守正创新,重塑城市文化体系,绍兴厚植历史人文独特优势的步履不断加快。
当下,绍兴绘制一幅“大图”,产业文化化和文化产业化是串联的两条主线。从文化产业化上来说,推进文创大走廊建设是最大的载体;产业文化化则主要包括用文化赋能传统产业等。培育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能在优化产业结构上带来收益,更重要的是,擦亮文化“金名片”,能帮助绍兴引来更多的人才和项目。
2019年,绍兴市实施《绍兴古城保护条例》,明确以申遗的标准来开发利用古城。目标是将绍兴古城打造成为一个开放式大景区,将鲁迅故里、书圣故里、阳明故里、越子城、八字桥等八大历史文化街区串珠成链,将绍兴历史文化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展现给国内外游客。
目前,古城保护利用已进入实质性阶段,阳明故里改扩建、蔡元培故居改扩建、青藤书屋片区改造等项目皆已开工建设。
从更大的“全域”看,绍兴全市上下全力推进绍兴文创大走廊建设。文创大走廊以萧甬铁路、浙东运河、鉴湖为脉络,涵盖中国轻纺城、柯岩、东浦、兰亭、大禹陵、东湖、e游小镇等重要文化节点,总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出台文创大走廊三年行动计划,涵盖重大建设项目98个,计划总投资超1000亿元。
同时,自去年绍兴文化产业发展大会举办以来,绍兴已签约文化产业项目78个,计划投资总额超过700亿元,包括黄酒小镇开发项目、与旅悦集团合作项目、人民文创园项目等。今年上半年,作为文化核心领域的文化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了34.1%,特别是新闻信息服务、互联网游戏服务、游戏动漫和数字出版软件开发增长分别达到78%、63%和54%。
今年1至7月,绍兴文化产业项目实现投资9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62.5%。绍兴正积极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强化项目储备和招引,集中一批成熟度高、成长性好、先导性和牵引性强的优势项目,进行重点扶持、优先支持,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文化赋能”——绍兴最强的可持续发展力
发展文化产业与绍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几乎是同步进行的,文化赋能传统产业成了其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纺织、黄酒、伞业、袜业、珍珠、茶叶等一批传统经典产业通过文创赋能,逐渐形成产业新气象,也涌现出了一批先行先试的优秀企业。
比如,游客来到绍兴,往往会品尝一下黄酒。绍兴黄酒早已超越了传统的“经营范畴”。今年7月,绍兴黄酒集团联合厦门红点设计博物馆发起“中国绍兴黄酒设计共创计划”,邀请10位国际设计大师、100位设计与品牌精英,以国际化的设计视角为绍兴黄酒文化传承寻找新方向。同时,“不上头黄酒”已经研发上市,黄酒棒冰、黄酒冰激凌也已推出,以青梅、柚子等果品与黄酒、米酒、清酒相结合的果酒产品推陈出新。黄酒与文化产业相辅相成,2017年5月16日,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档剧场播出《女儿红》电视剧后,女儿红品牌黄酒的销量上升了20%。
又如,绍兴文创品牌与诸暨袜业以及上虞伞业的集合。
诸暨不仅有大唐袜业,还有着名的山下湖珍珠。诸暨袜企还把珍珠做成了面料,先后与上海东华大学、江苏江南大学、苏州纳米材料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所一起研发,并与艺术院校、知名设计师合作,推出了文具、毛巾、袜子、服装和护肤品等一系列珍珠面料产品。一个写着“早”字的文具袋、鲜艳多彩的女式围巾……把它们放到显微镜下,就能看到面料中充满了无数白色颗粒——达到纳米级的超细珍珠粉,用珍珠纤维面料制作的服装和相关产品,具有抗静电、吸收异味、消臭等功能,今年1至7月销售额达到了2.15亿元。
上虞区崧厦镇是“中国伞城”,有雨伞公司与浙江理工大学合作开发了一款重量仅79克的文创纳米伞。伞面很有“文艺范儿”,有雨伞产品被装入《兰亭集序》礼盒,将兰亭集序印在了伞面和丝巾上,成为书法文创伞。绍兴雨伞还和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等开展合作,开发一批文创伞。
绍兴还推出了“Q版”乌毡帽、“兰亭的故事”等独特IP,得到了市场和消费者的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