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农业社会中所形成的“农耕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虽然也有人做过一些保护和传承的工作,但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历史上,呈贡是“昆明人”的家园。数千年前,“滇人”就开始与内地交往与融合,流传至今的民间绘画、音乐、舞蹈、戏曲、建筑、雕塑、名特小吃、传统服饰等,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艺术内涵,无一不是“滇人”社会生活的写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痕迹,彰显着古“滇”文明的辉煌……
至今流传的唱山歌、对调子、唱滇剧、崴花灯、秧老鼓、耍龙、板凳龙、舞狮子、划旱船、颠毛驴、鹬蚌舞等民间艺术,其风趣、幽默、戏谑的对白,优美的旋律,动听的唱腔,夸张的动作,再现出劳动和生活的情景,反映出前人的辛劳、欢愉、忧伤,让人们在欣赏音乐、舞蹈、服饰艺术的同时,感受到民俗文化的熏陶。
民间绘画、剪纸、刺绣、风筝、编菱角、瓦猫(“虎”,实为彝族先民的图腾)等手工艺术品,其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地域特色、时代特征,其人有历史的传承。其中的绘画通过线条、色彩来塑造形象,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也融入描绘现代文明的内容,使得呈贡因此而步入“中国农民画”之乡的殿堂。
家庭作坊式的榨油、酿酒、粉丝、米糕、饵块(米粑粑)、荞糕、月饼、话梅、蜜饯、果脯、丁丁糖、情糖、梨膏、豆腐、豌豆粉、水泡梨、咸菜等各种土特食品的加工技术,劳动和生活中常用的铁、石、木、陶器及衣服、围腰、背被、笠帽、蓑衣、草鞋等制作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品,组成了灿烂的“农耕文明”。
民俗是一种生活习惯,蕴含着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而民俗文化则是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是民众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民俗文化,否则必将成为外来文化的妈役与附庸,并最终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但是,社会向前发展时,民俗、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又有脆弱性,其“口口相传、人亡艺止”的传承方式极易消失,应该倍加珍视。保护的意义在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归属感,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应当立足于“农耕文化”的根基,回朔到以农业社会为载体的语言、文字、民俗、民间艺术中去。如,注重政治、经济、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服务业等与民俗、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相互结合,修建乡土文化博物馆或景点等,最大限度地传承、保护、开发、利用“农耕文化”,努力开掘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音乐、舞蹈、花灯、滇剧、绘画艺术等,助推现代城市文化的繁荣。
目前,位于万溪冲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农耕博物馆、知青博物馆,位于七步场的豆腐作坊、豆腐宴席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其目的在于将昔日的生产生活场景集中展示在世人面前,以达到传承和保护“农耕文化”……
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下去,才堪称为前不负古人,后不愧对来者,一旦忘记“昆明人”的历史,抛弃民族文化,呈贡新区的文化就会泯灭于“混凝土森林”之中,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