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刘雪菲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成为香港的新角色新功能。以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为引领,香港将进一步发挥东西文化交汇融合的优势,进一步提升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平台的层级,进一步强化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在发挥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发挥独特功能和作用。
一、香港初步形成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香港保持独特的身份根植于中国传统,融合并丰富西方文化,汇集了众多文化艺术人才并拥有文化特性明显的文化区。西九龙文化区(WKCD)是香港发展中的旗舰文化区,拥有一系列世界一流的表演艺术场所和博物馆。其中,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建造工程于2019年5月正式启动,计划于2022年年中正式对外开放。香港中区警署建筑群是香港法定古迹,经过活化工程后定名为“大馆”,超过16栋单独的文物建筑提供一系列历史文物、当代艺术展览,演出等。香港艺文活动丰富,融会中西,包罗万象,被称为“东西方表演艺术中心”。全香港共有超过1000 个艺团,每年演出场数多达9000余场,吸引超过300万名观众欣赏。

图1 香港2017-2018年度艺文活动数量
//资料来源:根据香港艺术发展局2017-2018艺术界年度发展报告整理
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多次提出中华文化传播推广和文明交流互鉴。香港是东西方表演艺术的中心、全球艺术作品的重要舞台,更是全球性艺术节庆的举办胜地。各类文化庆典将中内外艺术工作者聚首一堂,缔造的跨文化交流盛事。

图2 香港代表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资料来源:综合整理
“十四五”赋予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新定位、新功能正是巩固和发挥香港优势,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诠释“中国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文化领域‘合作共赢’”的核心内涵。
二、文化及创意产业有力支撑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发展
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推动香港文化及创意产业地不断进步。香港文化及创意产业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政策优势。而文化及创意产业的发展,又对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形成支撑。

图3 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政策基础
//资料来源:综合整理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纲要》中提出“充分发挥香港影视人才优势,推动粤港澳影视合作,加强电影投资合作和人才交流,支持香港成为电影电视博览枢纽。巩固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高端会议展览及采购中心的地位”。在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定位上,香港可以持续输出在组织高质量展览方面的专业知识,深化粤港澳三地合作,有序推进市场开放。
此外,中央政府在香港组建“文化央企”——紫荆文化集团,业务涉及出版、新闻、影视、文艺等方面,资产规模庞大,提升文化“软实力”。在国家规划和政策的加持下,不断完善“支持香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顶层设计,广泛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加强文化与资本接轨。香港发挥“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定位,展现中国与世界文化沟通对话、艺术融会贯通的愿景。
文化及创意产业是香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一方面,文化及创意产业有巨大释放潜力,可以激活香港经济,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香港文化及创意产业包括表演艺术、电影及录像和音乐、软件和电脑游戏及互动媒体、广告、娱乐服务在内的11个组成界别。涉及文化、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内容,涵盖一组知识型活动,可以吸纳就业,创造就业。香港文化及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由2008年19.1万人增至2018年21.7万人,平均每年增幅为1.3%,相比香港总就业人数在同期1.0%的平均每年升幅略快。文化及创新产业占香港总就业人数的百分比近年一直稳定维持在5.6%-5.7%的水平。据特区政府统计处最新数据,香港目前约有4.21万家文创企业,这些企业未来可以广泛吸引劳动力从事有时限岗位工作,其中包括文化艺术推广、文博机构导览、生态旅游导赏员和手工艺从业人员等。
另一方面,文化与资本深入接轨,助推文化及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也是文化及创意产业发展壮大、提质增效的重要表现。2018年香港文创产业增加值约1178亿港元,对本地生产总值贡献为4.4%。文创产业在香港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随着疫情进入清零阶段,相关行业可加快经济复苏。

图4 香港文化及创意产业的增加价值
//资料来源:香港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三、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具有独特优势
特区政府规划署署长凌志光曾表示,香港作为中国与世界之间主要门户的独特地位……使香港成为人才,资本,信息,商品和思想的汇聚点,因此也具有创新和创造力。香港应充分融合本地和传统以及国际和现代元素,将东西文化共冶一炉。
优势之一:香港植根于中国传统且融汇多元文化。香港西九龙文化区作为全球最大型文化区之一,包括戏曲中心、香港故宫博物馆及“M+”等,极具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是香港文化艺术活动的主要场地。香港文化节是一年一度的全方位涵盖香港传统艺术及文化的盛典,充分展示东方文化魅力,有助于加深各国有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优势之二:香港深受国际参展商和参观者青睐。香港与伦敦、纽约是世界三大艺术拍卖市场。据2019年香港会议展览业协会(HKECIA)发布的香港展览活动年度报告显示,2018年香港共举办了138场展览(2,000平方米以上),香港地区会展经济持续增长。在2020年疫情阴霾笼罩下,仍有多个会展活动纷纷选址香港作为目的地,其中更有一些是首次选择香港,如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全球货运大会、亚洲运动科技会议及2023年度亚洲器官移植协会大会。香港虽然面临的内外部挑战不断增加,但仍是国际性展会的首选地。
优势之三:香港具有健全的自由市场体制和法治环境。由加拿大菲沙研究所最新发表《世界经济自由度2020年度报告》,香港蝉联全世界最自由经济体,使文化及创意企业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此外,香港独立的司法体系法援制度以及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香港文化及创意产业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
四、依托大湾区发展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一是以科技创新推动香港文化及创意产业发展。在2021年1月发布的最新UFI Research-全球展览晴雨表第26版指出,除了众所周知的疫情、全球经济发展下行风险以及同业竞争的共性问题,会展领域受数字化冲击明显(成为疫情、全球经济形势、同业竞争以外的第四大影响因素)。

图5 香港会展经济影响因素
//资料来源:UFI(国际展览业协会) Research-全球展览晴雨表(2019)
对此,香港应借鉴大湾区广州、深圳等市数字化转型成果,抓住数字化机遇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和数字化手段带动文化及创意产业变革发展。以“文化+科技”融合助推商业模式创新,将文博机构、文化产品“数字IP化”、开展大数据精准营销等。
二是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联动,拓宽文化消费市场空间。借鉴“京津冀”惠民文化消费季系列活动,充分调动粤港澳三地文化产业协会等机构介入,通过名家作品联展、通票优惠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大湾区文化消费的区域联动提升大湾区的文虎按品牌的影响力。
三是持续提升国际文化交流水平。鼓励支持深港两地合作举办论坛、研讨会等活动,促进决策部门和专业人才之间的联系,推动业界交流合作。在大湾区选取试点城市与香港知名文博机构、会展场所开联开展场地运营、节目策划、观众拓展。发挥香港国际性会展平台作用,进一步提升平台的交易服务功能,促进创意、人才、项目、资本等要素对接。依托会展平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文化互动、项目合作和贸易往来。
十四五时期,香港应强化文化及创意产业整体结构,加快实现以创新驱动塑造文创产业发展新优势,推动产业发展理念、业态、模式、内容及服务等全面创新。深耕中华传统文化,挖掘香港本土文化,融合多元文化,形成以IP为核心的文创产业整体发展、区域联动发展态势。丰富文化及创意产业发展内涵和核心竞争力,扩大香港发展中外文化中心的辐射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