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阅网→最有价值的门户网站
 
 
 
天阅网logo
  天阅网 > 文化 > 正文
   
 
古驿路上唱响文化新曲
 
http://www.tianyueo.com  发布时间:2021-05-21 20:46  来源:陕西法制网
 
 

  从肇源县城驱车前往素有“古驿第一站”之称的茂兴镇,有47公里。车沿着松花江堤一路西行,听着当地两位文化名人的讲述,仿佛能听到车轮碾过处,有300年前站丁胯下的马蹄声声。

  站人文化,是古驿第一站茂兴镇响当当的历史坐标。第一批站人,就是乘着大船沿松花江顺流而下,来到茂兴三岔河登岸。那是怎样的一个悲壮的画面,第一个踏上这片疆土的站丁,他想到了什么?他们为这里带来了什么?

现在的茂兴镇

  为肇源带来农耕的萌芽

  《肇源文艺》副主编程加昌,多年致力于肇源当地的文化研究。他说,站人文化传承的精髓是爱国爱家、守国戍边。

  什么是站人?时针回拨到300多年前,清康熙、雍正年间,在如今的肇源县地域设立了六大古驿站。公元1685年前后,出于抵御外患、守土戍边的需要,当朝皇帝向驿站派兵遣将。从云贵高原和东海之滨一路走来了一群人,他们背井离乡,来到白山黑水间,担负起向东北边疆各地传送朝廷指令的任务。在这片关外的广袤黑土地上,他们守在驿站,开荒种地,自给自足,弃戎从农后,仍不忘做将士的勇敢、坚强与担当。

  “古代供传递宫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和来往的官员,长途跋涉,中途要食宿、换马,于是驿站沿水而建。茂兴镇靠着三岔河,是从吉林进入黑龙江的首站,有‘龙江古驿第一站’之称。” 大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驿站文化艺委会主任张鑫说,肇源县现存站人后裔1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肇源县的水田

  在没有驿站前,肇源县的农业尚未形成规模,当地人主要以渔猎和游牧为主,首批站人带来了中原及南方的先进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以及各种作物、蔬菜种子。经过站人辛勤开发,原来用于游牧的草原逐渐变成了良田,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驿站的设立塑造了肇源农业大县的雏形。

  斗转星移,从驿站设立到如今,300多年历史变迁,站人的民俗、语言、饮食习惯等,成为肇源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

  带来独具风味的饮食习俗

  在肇源县茂兴镇内,有一家开了36年的饭店,专门做站人美食,叫“春茂饭店”。店主杨春茂是杨氏的第十三代站人后裔,1985年饭店开业至今,吸引了无数回头客光顾。

新出锅的“蒸猪血”

  早上8点,老板娘胡金侠拿出新采买的猪血倒进一个大盆,分别放入花椒粉、葱花、芥菜缨等调料,再加入适当的荞麦,拌成煳状后,上锅蒸熟,大约20分钟左右一锅新鲜的“蒸猪血”就做好了。开锅后切成块状,沾着蒜泥吃,味道鲜嫩,口感蓬松可口,香而不腻,回味绵长。

  第一锅刚刚蒸好,就有络绎不绝的客人前来购买。“给我来三块‘蒸猪血’,不用切,我要带走。”赵氏家族站人后裔张少梅表示,从小就是吃着‘蒸猪血’长大的,它可以当成主食直接吃,小时候各家都自己做。

特色羊汤

  据了解,驿站刚建时,站丁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一年能杀上一次猪相当不容易,如果用猪血做成血肠,只能吃两三顿,而且还不易保管。站人祖先为了使猪血做的菜能多吃几顿,又能保存时间长久一些,就发明了蒸猪血。这道菜在各驿站之间广泛传开,一直传承至今。

带来韵味独特的说唱艺术

  一面用了40多年的大鼓,摆放在一个三角木架上,说书人左手一副串板,右手一副鼓键子,唱到激动处醒子一敲,让人精神振奋……

  今年85岁的董焕章老人站在桌子旁,一手敲鼓、一手夹板,配合唱腔、道白,唱一段说一段,节奏和谐,伴有动作表情,整整8分钟,一首《许仙卖药》唱得是韵味醇厚、感情真挚,赢得来访者阵阵掌声。

85岁的董焕章老人正在唱大鼓书

  董焕章是肇源县“站人大鼓书”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程加昌说,在清朝康熙年间,由于朝廷规定站丁要随时接受调遣,不可以远离驿站8里地,生活范围受限,听说大鼓书,就成为站人消磨时光的重要内容。站人大鼓书的出现,给驿站生活带来乐趣。站人大鼓书便开始在驿站周边村落传播,成为当地不可或缺的文化娱乐。

  “我师父是肇源站人的后裔,我从十来岁就开始跟着他学唱大鼓书。肇源的文化氛围一直很浓,很多人说评书、唱大鼓,我这些年江南江北唱,一唱就是一辈子。”董焕章老人已经很久没有给人表演过他的绝活了,“现在人能听的看的多了,坐下来听大鼓书的人少了。”他说。

  带来世代相传的重教兴文

  肇源,文蕴深厚,古朴儒雅,除了肇源6500多年独具特色的文化积淀外,也与一代代站人后裔世代传承的重教兴文传统有关。

  肇源小城不大,却形成了大大小小许多个创作群体,光县文联就组建了12个协会,出版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古诗词等各类着作200余种,书法、绘画、摄影作品集30 余种。这些创作者中,有的是机关干部,但更多的是普通人,他们在闲暇之余搞创作,写诗填词,泼墨作画,构思小说。

演员在松花江边唱着《三岔河之歌》

  肇源县文化名人、县龙江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韩玉学,以肇源县为背景题材的创作迭出。近些年,他编曲创作了《松花江渔歌》《三岔河之歌》等400余篇作品,其中一大半都是歌颂肇源、赞美松花江母亲河的。

  “江水是有灵性的,它孕育着文化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留下了无数文化瑰宝,也给予我很多创作灵感。”韩玉学说。

肇源县博物馆摆放的奖状

  肇源独特的文化根基和浓厚的文艺氛围,正不断提升着这个城市的魅力,也改变着整个小城的风气。近年来,肇源县先后获得了“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楹联文化先进县”和“全国诗词之乡”等殊荣。文化是历史肇源的骄傲,更是现实肇源的独特魅力。

 
 
 
责任编辑:
余仁俊
更多
 
 
 
天阅网提醒您重点留意网页中出现的以下词汇:
 
 
古驿,路上,唱响,文化,新曲,肇源,县城,驱车,前往,素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阅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频道主编还推荐您阅读以下文章:
   
     
 
 
 
 
 
     
 
 
  最新推荐
  图文资讯

 

 

 

天阅网-上天阅网,行微公益,知天下事!天阅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