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发达的现代,木工这门传统手艺,仍然拥有独特的魅力——靠一双手,打造精妙的器具、美轮美奂的建筑,如魔术一般,令人惊叹。
1993年出生的苏清吾,也算一个“木匠”。她来自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通过自学榫卯、斗拱、彩画、地仗等技术,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花了150天,仿建了一座故宫亭子,在网络上火了一把,人民日报也发文“大写的佩服”称赞她。


“最初是在网上看到一张故宫亭子的照片,感觉构造应该挺简单的,想着要不试试看,实在不会就学呗。”
2020年5月,苏清吾决定在自家院子建一座故宫亭子。早在2019年,她自己做了一面红墙,如今建亭子,她认为这是一种“命中注定的缘分”。
苏清吾一直喜欢捣鼓手工艺,她没有学过木工,基本上是跟着视频自学,做过一些小盘子,将木门改成沙发,不过成品都很粗糙。

这次建故宫亭子,她可以说是从零开始摸索、学习。
前期准备工作一定要做足。她一边查资料、论文、书,了解建筑相关知识,一边积极地寻找建筑原材料。
有些比较难搞的材料,多亏了乡里乡亲的帮忙。譬如说,用来涂抹柱子的瓦灰血漆,需要新鲜的猪血,她问了好多人,才找到一个杀猪的屠夫;拧猪血的稻杆是问村里阿公要的;屋顶的黄泥是村里大爷带着她去隔壁村挖来的。
最难的,当然还是实践。真正动手之后,苏清吾才深切地体会到这个活计的繁杂与艰难。
需要精密计算的榫卯技术,让她特别头大,密密麻麻的数字,有时候怎么算也算不明白:“一旦计算错了,榫卯不密实,就得推翻重做。”

还有制作斗拱、昂,调整柱子颜色等,她都是边学边试错后才慢慢上手的。
“一开始做昂,资料没太看懂,根据图片参考着做,所以4个昂都是不一样的……就在试错……”

她也受过不少伤,锯子割到手、凿木头的锤子砸到手指都是家常便饭。有一次,她爬上亭子顶部,准备盖瓦的时候不小心踩空,摔了下来,手心被戳破,脚也扭了。



最让她头疼的还是屋顶的结构,“总感觉各个部件衔接不起来”。为了搞明白,苏清吾特意跑去了北京故宫,找到参考图里的亭子,仔仔细细观察了好几遍。

她虽然看明白了,但是,以她目前的手艺,还做不出那样精妙的结构,只好讨巧一些,将屋顶结构精简了一番。

2020年11月,历时半年,苏清吾的故宫亭子正式完工。她算了一笔账,大概花费一万元左右。
从开始的第一项工作到最后建造完成,除了家人帮忙搬了下柱子以外,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是苏清吾一个人完成的。

照片里的亭子被自己亲手搭建出来,苏清吾特别有成就感,当阳光照射在亭子上的时候,她觉得阳光都更好看了。
曾经不理解她的父母也露出了赞叹的神情。她一个人住老家,苏爸爸回老家时,偶尔家里来客人,苏爸爸总是会特意带着客人去院子里参观,然后自豪地指着亭子说,“这是我女儿自己亲手盖的”。
“第一次出手,还是留下了些许遗憾。很多尺寸比例还没有掌握精准,不过这次得到了宝贵经验,以后再做就顺手多了,也不会经常受伤了。”
她制作故宫亭子的视频火了之后,收到了许多网友的留言。有专家给她做技术指导,有人跟她讨论榫卯技术,有人鼓励她坚持做下去,这些陌生人的评论给了她许多温暖,让她觉得自己的付出有了回报。

苏清吾大学念的是广告文案策划,毕业后做过半年地产文案,后来,她开始做自由摄影师。
念大学时,她就对制作手工艺颇感兴趣,平时会买一些服装裁剪之类的书,自己做衣服。

后来,她将触角延伸到书法、绘画、岩彩、陶瓷、漆器、金缮等传统文化上面。
2018年起,苏清吾开始在网络上分享她制作陶瓷、凳子、风筝等传统手工物件的视频。


“因为我特别喜欢传统的东西,我觉得它们既代表着文化自信,同时传递着一种独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美,这是我想要分享给大家看的初衷。”

不过,这份热爱也让苏清吾在物质生活上遇到不少困难。
她的工作地点在宁波,没活儿的时候,她就跑回文成,在山里一待就是大半个月,专心捣鼓手工艺。
这些年,苏清吾并未积攒多少存款。她的家庭并不富裕,父母虽然支持她的决定,但也会经常催促她赶紧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所以,她常常有焦虑的时刻。她也曾有过很好的工作机会,但是,她认为那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就拒绝了。
“今年这几个特别想要做的东西,建筑、手工艺品之类的,我一定会做。但做完如果还是毫无起色,或许往后就不会再拍短视频了,至少没必要再呈现出来,私下做着就好。”
不过,制作故宫亭子的视频意外出圈后,苏清吾获得了不少信心,更加坚定了做自己热爱的事情的想法。
这也是她和网友的一个约定,有一个女孩在看了她的视频后留言:“你能通过自学去做自己喜欢的事,那些我想做的东西我一定也可以做到。”
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还能够给予他人鼓励,在苏清吾看来,这就是这份热爱最大的意义。
未来,她打算围绕传统文化生活美学的大方向去做更多相关学习和尝试。
“生活的方方面面能接触到的东西,我都希望自己学得会,再呈现出来,那种所有东西都完全属于自己的感觉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