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阅网→最有价值的门户网站
 
 
 
天阅网logo
  天阅网 > 文化 > 正文
   
 
民间收藏家:研究古绣背后的文化符号
 
http://www.tianyueo.com  发布时间:2021-06-07 22:18  来源:华西都市报
 
 

“江南刺绣馆”馆长曹军。本文摄影:周孙榆

  馆内展示的古绣品。

  古绣品纹饰精致。

  曹军的“江南刺绣馆”。

  小雨淅沥,走进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新市古镇南汇街40号,穿过一条狭长的弄堂,“江南刺绣馆”坐落在一幢并不起眼的徽派老宅里。

  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迄今已有几千年历史。走进博物馆,苏绣、湘绣、蜀绣、粤绣,衣饰、荷包、帐檐、屏风……1000余件民间古刺绣品,凝聚了馆长曹军40余年的心血。

  每天除湿精心保护刺绣珍品

  博物馆墙角,3台抽湿机正在运作,发出嗡嗡的抽水声。

  “江南本就潮湿,老房子更甚,抽湿机必须一直开着。”曹军说,一天下来,抽湿机可抽出近100斤水。

  曹军对刺绣收藏情有独钟。这些年创业挣来的钱,几乎全被他投入到刺绣收藏上。他跑遍世界各地搜集,其中不乏从国外“抢”回来的珍品。

  而让曹军痴迷的,并非是古绣品的价值或是刺绣技艺的巧妙,而是一针一线内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

  “绣品里的每一个纹饰,都有着一定的含义。收藏古绣品,也是传承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曹军看来,每个时代的刺绣纹饰都有着其独有的特色。而古绣品,无疑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资料。

  “ 比 如 莲花,有‘花中君子’之称。在刺绣图案中,‘一路连科’是以莲花和鹭鸶组成,象征仕途高升;莲花和如意的组合称为‘连年如意’,代表平安吉祥……”说起绣品纹饰背后的文化,曹军如数家珍。

  “老绣新做”开发刺绣文创产品

  在曹军看来,刺绣是除了文字以外,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可惜,因为不易保存,加上缺少系统的整理与保护,存世的古绣品越来越少。以前刺绣用的植物、矿物质染料,很多颜色在当下已经难以复原。”这些年,为了传承弘扬刺绣文化,曹军和妻子尝试“老绣新做”,开发了一系列刺绣文创产品。

  团扇、包包、耳环,甚至是口罩,曹军将古绣品中的花草、虫鱼、山水等各种吉祥图案通通“复制”到了新作品上,希望能够保留和呈现出老绣品自身的文化魅力,让人们感受到精美的绣工外,还能体会到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内涵。

  开馆4年来,江南刺绣博物馆接待了超过10万人次的参观者,有专家、教授,也有普通游客。2021年,该馆还推出了刺绣研学体验课程,吸引了不少中小学生参与。

  通过40余年的探索,曹军在刺绣文化方面虽然有着一定的研究,但对很多藏品还是不甚了解。“现在对于记录刺绣纹饰的文献实在太少,而且看着馆内不少藏品因为时间关系逐渐开始破损,我的心情很沉重。”曹军直言,“刺绣艺术是一座丰富的宝藏,我个人的力量有限,希望得到社会各方的支持。”

  眼下,他正在筹划做一个江南刺绣文化展示、保护、研究项目,已与浙江理工大学、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达成合作意向。

  “我希望可以建立一个展示、保护、研究刺绣纹饰的数据库,并筹划相关展览,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刺绣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魅力,领会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曹军说。

 
 
 
责任编辑:
余仁俊
更多
 
 
 
天阅网提醒您重点留意网页中出现的以下词汇:
 
 
民间,收藏家,研究,古绣,后的,文化,符号,江南,刺绣,馆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阅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频道主编还推荐您阅读以下文章:
   
     
 
 
 
 
 
     
 
 
  最新推荐
  图文资讯

 

 

 

天阅网-上天阅网,行微公益,知天下事!天阅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