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图右为张放涛教授,左为本文作者
当今中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017年4月10日,我在郑州省会宾馆拜访了原河南省政协常委、河南省社科联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河南省先进文化研究会首届会长、智库专家张放涛教授。我和他有一席长谈。现将内容展示如下:
吴:当今时代有许多新课题需要文化学者去研究去探索去回答。文化学者还有文艺工作者、社科工作者如何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客观上讲要从当代中国伟大创造中去发现创作的主题,主观上讲要从不断学习先进的东西、汲取丰富的文化营养中去思考。张教授您在《文化之旅》一书里有许多新探索、新思考,你最初的动机和思考有哪些。
张: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我们河南“伸手一摸是春秋文化,双脚一踩是秦砖汉瓦”有独特的文化资源和优势。我在《文化之旅》一书里也是立足中原厚重的文化底蕴,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易文化、道文化、儒文化、佛文化)思想价值作了再挖掘、再阐发,提出了中华圣人三条标准和鉴别手段。第一,圣人的思想水平和学术成就达到了当时的高峰;第二,对文化发展乃至现在有深远影响;第三,约定俗成,大家认可。有鉴于此,《文化之旅》上辑收录了中华圣人42位。每位圣人分为画像、人物点评、古今传记、代表作、名家评论五部分。为了查找资料,我跑遍了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省图书馆和郑州市几家大的书店。为了查找草圣的画像,我还跑到外地去查阅,终于在苏州市图书馆找到了。《文化之旅》上辑里传统文化篇共28篇,其中《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嵩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父亲山》、《河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弘扬圣贤文化,促进先进文化建设》、《弘扬老子文化,促进民族复兴》、《学习圣人智慧,成就圆满人生》等文对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一定的推陈出新作用。《文化之旅》下辑共31篇着述,其中爱国敬业的着述有10篇,如《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力发展城市文化,把郑州建成文化型城市》、《让河南文化旅游光耀五州》、《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中原文化与当代经济发展》等等。倡导诚信友善、人文情怀的着述有17篇。如《文似秋水品如松》、《生命之花在春寒中凋谢》、《父恩如山》、《母爱似海》、《一部感人至深的人物传记》(鲁雨亭传·书评)等等。
吴:您怀着对战友、对同事、对老师、对父母和对英雄的敬重之心感恩之心,在《文化之旅》一书里也有着述。为了表达您的尊师之心,您在《文化视窗》里又追补一篇《中国学界南山松》一文。您对文化学者朱绍侯评价很高,朱先生的殊荣来自哪里。
张:自1963年9月开始,我便和河南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风华正茂的青年时期,我在河南大学学习了五年,在年富力强的中年时期,我在河南大学工作了五年;在逾花甲的老年时期,我在河南郑州校友会为母校服务了35年。基于上述原因,我对河大及其老师比其他校友多了一些了解。当我第一次看到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说:“大学者,大师之谓也。大师素以孜孜不倦,探求学问的,故而大学之高深,大学之涵阔,大学之发展,均在探求学术的精神”。我首先想到了河大的朱绍侯老师,他就是河大当之无愧的大师。大师就是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敬的人。古人云:“经师易遇,人师难求”,经师指的是传经学的学者,人师指德行、才识卓着,可做人们表率 的人。在朱绍侯90华诞纪念文集中,有几十位同学都从朱先生言传身教中感悟到了他做人明德、谦和上下,勤谨学问,专心日进。对于科研,朱先生就像对待教学一样,严肃认真。朱先生认为,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不搞教学就不会发现问题,就会无的发矢,不搞科研,则就会使许多问题的认识浮于表面,人云亦云。教学光凭口才远远不够,如果没有坚实的科学研究作为基础,绝不可能把课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也谈不上什么效果。在搞教学科研方面,朱绍侯先生创造性的继承了他的导师陈连庆的治学经验,作为老师首先要在教学方面站住脚,他认为导师讲得很有道理。他坚定的做到这一点。但如何搞科研,他认为导师讲的不完全包括自己的现实,要搞哪个专题的研究,就把哪个专题的资料一网打尽,在我们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里,要搞某一项研究,有关的书籍资料浩如烟海,要一网打尽是很难做到的。朱绍侯先生从实际出发,明确提出可根据个人手头、本校和当地搜集的资料,够写文章的,就动手去写,即使条件不完全具备,也要做研究,掌握多少资料就写多少。通过不断地写,反复地训练,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他的主要经验有两条:一是要搞好科研选题,不要随大流凑热闹,要另辟蹊径,研究别人没研究的课题,第二条经验是长短结合,做学术研究,既要有长期打算,又要有短期安排。朱先生说,我采取的是长期短期结合的方法,就是把一个长期计划分开,按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写,发表短期文章 ,短期文章集中起来,就是一本书。《军功爵制研究》也是这样做的,先是一篇文章一篇文章地写,这些文章都是总计划的一部分,最后集中起来就是一本书。
朱绍侯先生从事历史研究61年,除了上面提到的《军功爵制研究》等历史专着之外,他还出版了《邹飞集》、《朱绍侯文集》、《朱绍侯文集(续集)、《秦汉土地制度与阶段关系》、《汉文成二帝传》等计有200多万字,还撰写论文200篇,他的论文不少还获得国家、省部颁奖,主编的《中华文化大典·人物典》被同行视作我省大型工程中的示范之作,他主编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河南卷》也深受同行和广大读者的赞赏和好评。他领衔主编的《中国古代史》是中国高校教材建设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1980年经国家教育部严格检查验收定为中国高校文科教材出版发行,受到广泛欢迎。迄今出版五次,发行总量达140万册,在大陆文科院校使用率达50%以上。此外,朱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作为研究生教材也获得好评。上述两部教材为国家教育部解决了当时所需,又为文科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优秀教材,也是师者大爱的精神体现。可以说,朱先生不仅是河南大学生崇拜的老师,也是全国文科院校半数以上大学生崇拜的老师。中华文化促进会、香港凤凰卫视 台,他们根据原来商定的意见,从2009年开始,在世界华人中每年评出十位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进行表彰。该年度获评的有朱绍侯、莫言、陈欣怡、郑小英等十人,廊坊体育馆的横幅标语赫然写着祝贺朱绍侯等十人荣获中华文化人物称号。朱先生当选中华文化人物是实至名归。
吴:郑州大学文化产业中心主任汪振军教授在他的文化产业的思考及其研究文章里曾提到了张放涛教授文化旅游方面的独到见解。你的独到见解和思考有哪些。
张:关于文化旅游产业的课题研究,我独立思考过,也与同事交流过意见,比较系统地探索思考也就在《让河南文化旅游光耀五州》一文里。早在2001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就明确指出:“充分发挥我省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实施精品战略,尽快把我省建成文化旅游大省。把旅游业培养成为新的支柱产业”。经过多年努力,河南的河洛文化、根亲文化、圣贤文化和古建筑文化名片更亮了。河南省的红色文化、生态文化也有了新的起色。国内有的旅游专家也说,“在中国,休闲旅游应首推海南,生态旅游应首推云南,文化旅游应首推河南。”这也就是说河南把旅游的特色定位为文化旅游,这就对了。它既符合河南的实际情况,又能被旅游界的专家和省内外的游客所认可。河南既有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又有一定实力的现当代文化,既有广泛的红色旅游文化,又有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如何叫响文化旅游这个品牌,应把文化旅游的特色打造的更加鲜亮。比如说,整合文化资源,设计专项文化旅游线路,满足各种人群需要,等等。河南地处温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河南地处中原,交通便利。近20年,国家适时调整五一节、中秋节和国庆节放假时间,也为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制度保障。所以,加强文化旅游服务,做好文化旅游宣传,就能引来四面八方乃至世界各地的客人。我们期待着河南各地早日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文化旅游的热点和目的地。
吴:谢谢您谈了这么多,占用您的时间了。
注:作者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商城县总工会四级调研员
2021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