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文化似乎是个例外。
近日,河南卫视继《唐宫夜宴》后,以一段不到两分钟的水下中国风舞蹈视频《洛神水赋》(原名《祈》)再次“出圈”。虽然观看的人群不同,但不论是弹幕,还是评论,褒奖声却出奇的一致:“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感觉敦煌壁画里面的仙子飞出来了”,“水下洛神绝美”……这些感叹,来自于画面的惊艳,更来自于满满的文化自豪感。

《唐工夜宴》演员造型图,图据新华社
纵观近几年的“爆款”文化作品,不难发现,匠心独运的传承,古今混搭的呈现,总是能收获广泛而持久的关注,人们期待从那些有依据、有说法的生活细节中感受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也期待凭借这个时代的技术手段,能让书中记载的历史重现,但随之而来,有一个问题也向所有人提出:在传承与创新中,我们该如何取舍?面向未来,打开文化的正确方式又是什么?
如果要保持最严谨的逻辑,为“文化”正名这一步必不可少,可是一旦问出“什么是文化”的问题,思维仿佛又掉进了一个巨大迷宫。
文化是社会主流思想的精华吗?好像不完全是,饮食文化也是文化,街头文化也是文化。
文化只与传统相关吗?那该怎么解释说唱文化、盲盒文化和饭圈文化等新兴文化?
文化代表的是某一群体的共同意志吗?那为什么又可以做出某人有无文化的评判?
思来想去,我们所面对的“文化”概念正在以“一切皆文化”的方式被泛化,“文化”成了一个什么都能装的“筐”,但“文化”真的能包罗万象吗?
在《周易》中有一段关于文化的描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天文”可以理解为自然规律,而“人文”即是人类社会经过历史积累淬炼而形成的文化,它有传承、有思想内核,所以能够造就人类社会的文明,它又具有规范意义,所以可以教化天下。
有了这个标准,再去为文化定义,便可以剥离一些被称为“文化”,但严格意义上并不能被算作文化的现象,比如汉服文化、饭圈文化,它们只是将某个事物、某种思维作为标签,以此区分出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的人群,它们或许带有文化的痕迹,但归根结底,缺少人文内涵,不足以担起“文化”的名义。
| 2 |
正名之后,文化会自然地分出圈层,有处于核心区域的传统文化,有受核心区域影响而产生的文学、文艺等文化作品,还有以文化作品为起点进一步衍生的“文化周边”,比如复刻不同朝代的女子妆容,或是运用乐器、编曲将古今融合形成的国风歌曲。
这些“周边”产品因为形式的丰富、内容的有趣,无疑是文化传播中最吸引人注意的那部分,大多数人也正因为这样有意思的内容,而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我们还有必要一本正经地区分什么是文化,什么是非文化?“一切皆文化”难道不是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吗?

B站创作中心《在?这里有一份文化遗产等你查收》视频截图
翻看以国风“出圈”的各类B站视频,细节满满的传统手艺,精心复刻的汉服婚礼,都能带给人以美的震撼,这些震撼的感受是宝贵的,因为人们能够在这些视频里更具象的体会到文化的力量,但这些震撼也容易模煳掉人们关注的焦点。一场筹备两年的汉服婚礼,背后是制作者翻阅《仪礼·士昏礼》、《大明会典》等古籍,从服饰到物件、再到场地和礼仪,都可谓耗费了大量的心力,但看过十几分钟的视频之后,又有多少人会去阅读那些古籍,又有多少人关心这些礼仪背后的意义?不是说制作这样内容的视频没有意义,只是当冠以“文化”的名义,这样的内容更多是推动制作者去考究、去学习,对观看者而言,这只是一天当中一个比较有“文化味”的视频,没有参考学习的需求,隔天就会忘记。
“一切皆文化”带来了更广泛的传播,看似拉近了人们与文化的距离,但它却在细节中消解了文化最核心的人文意义。读十几年书与看十几分钟的视频竟然能得到同样的知识,那还有谁愿意坐冷板凳,安下心来琢磨每一句话、反复咀嚼其中的深意?这就好比一棵大树,文化是树干,文化作品是树枝,而“文化周边”是树叶,当我们总是过分关注树叶、忽略树干,甚至错把树叶当作树干时,我们不是得到了更繁茂的森林,而只是多了一地落叶。
| 3 |
让文化回归文化,也是一件需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的事情。

《典籍里的中国》宣传海报,图据央视网
近年来,从《国家宝藏》到《典籍里的中国》,从《上新了,故宫》到《书简阅中国》,有更多更直接的文化节目,带我们关注“树干”,回归那个源源不断滋养中华文明的根源。这些节目不拘于某一物件,在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基础上,为人们带来更广阔的视野:看石台孝经碑,不仅是看孝经碑身居于三层石台和卷云华盖之中,更看懂以孝立于天地之间的教化意义;读《论语》不止是逐字逐句翻译,更要回到历史场景当中,去体会孔子平实语言里蕴含的道理。艺术和技术让文化“活”了起来,然而更重要的是文化的深度能够在这当中直抵人心,而不只是一时的热爱与共鸣。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人知道自己是谁、从哪来、到哪去的根本。它需要有自己的边界,有正确的打开方式,有聚焦核心的创新解读,这样传承才能跨越时代实现价值接续,成为流淌在心底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以此为自信,我们也才能更加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