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美感”

自1840年国门被打开后,西方文化便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大行其道。

从起初的“洋务派”学习技术,到辛亥革命学习制度,再到最终不加分辨地学习西方文化。从审美、穿着,到语言、思维,我们的日常生活无不受其影响。
在2020年以前,我们对英语在文化心理层面推崇至极。汉语中夹杂着几个英文词汇,是时髦的象征;西式的穿衣打扮,是主流的服饰审美范本。而我们传统的服饰,却只在节日时,才能从古遗迹、庙会的遗风遗俗中略窥一二。“韩服”才是年轻人的追捧对象,而日韩文化,其实是中华文化最边缘的衍生品。
在长期羸弱的文化思维影响下,我们对西方文化产生了“美”的主观臆想。而这种臆想,是通过媒介影响的。
媒介:让语言、服饰产生“美”

风靡全球的英剧,其中充斥着大量的“贵族腔”,贵族们的一举一动在镜头的烘托下,显得那么“得体”。
若长此以往,观众自然会产生这样的“思考”:我们的英语发音,是不是不够“英伦范”?我们的礼仪是不是太过粗糙,是不是得用英美腔互相问候,才显得优雅端庄?甚至我们的语言文字,太过落后,要尽可能地简化?
文化一旦在人的幼年记忆中,便会产生正向的、深刻的影响,并可能伴随人的一生。
作为西方文化的随从,日本在日剧、日漫中,通过把语言、文字镶嵌于音乐、唯美的画面中,从而让他国观众产生对本国文化的认可。

这样,原本陌生、聒噪的语言,便显得优雅,具有美感。
而一旦媒介传输的文化传播方式取得成功,服饰审美观念的改变,便是最为直接的。它将以少女等年轻群体的穿着最为突出。
下节,我们来分析欧美五官审美,对我们欧美“高级脸”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