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载道 寓教于乐
5月31日,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柳州校园创作基地授牌仪式在柳州高中举行。《民族文学》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石一宁,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石才夫,柳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焦耀光,以及柳州市文联、市教育局等部门领导及嘉宾参加了当天的授牌仪式,并作了讲话。柳州高中、柳州钢一中、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柳州市中山中学、柳州市十三中、八中、四十七中等7所学校成为第一批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柳州校园创作基地。该基地将更好地推介和宣传柳州市教育改革发展成就,为柳州市打造民族特色文化精品培养人才。
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柳州校园创作基地授牌仪式在柳州高中举行
当天下午,在柳州高中教师会议厅,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柳州校园创作基地培训活动由《龙城教育》主编、苗族作家韦晓明主持,广西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著名作家朱山坡、《民族文学》汉文版编辑室副主任、编审哈闻,先后给基地学生做了文学创作辅导讲座。
《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左)与柳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焦耀光为中国作协《民族文学》柳州校园创作基地揭牌
广西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著名小说家朱山坡给基地学生做了辅导讲座
《民族文学》汉文版编辑室副主任、编审哈闻为柳州校园基地学生题词
《龙城教育》主编、苗族作家韦晓明为创作基地学生题词,勉励学生认真学习,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而努力学习。
6月1日至6月2日,在柳州市教育局党组副书记吴桂贞等的陪同下,《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一行前往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两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族教育情况调研和民族风俗风情、社会发展考察活动。
《民族文学》与柳州校园师生缘何“相恋”?
《民族文学》首家校园创作基地缘何花落柳州?
原来,《民族文学》与柳州校园师生缘于“相恋”。
《民族文学》杂志主编石一宁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民族文学》首家校园创作基地落户柳州,是缘于柳州市教育局与《民族文学》杂志双方的需要。石主编说:“去年六月,广西作家协会推荐《龙城教育》主编韦晓明到鲁迅文学院学习,当时,我作为讲课老师,与他有了初步的接触,他跟我说柳州的校园文学活动非常活跃,希望得到名家指点。双方一致认为,打好文学基础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而《民族文学》杂志也需要培养更年轻的文学作者。文学创作从校园抓起,这是非常好的举措。《民族文学》首家校园创作基地落户柳州后,师生们将能更快捷地阅读到《民族文学》杂志。《民族文学》杂志也因此有了责任和义务对基地的师生们进行培训、辅导和培养,择优发表作品。还将组织国内多民族优秀作家、评论家到基地师生进行交流,并以基地为平台,让全国的多民族作家多来柳州看一看,以对广西的民族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寻找文学创作的素材和灵感,把柳州的多民族文化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向全国和世界传播出去,同时对他们的创作也有借鉴和启发的意义。”
石一宁同时认为,柳州多民族文化风情浓郁独特,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和侗族的楼,被称为柳州民族风情“四绝”。柳州还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柳宗元晚年居官之地。在柳州任职期间,柳宗元施行良政,教化一方,使柳州文气氤氲,社会开明。柳州以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印证着它的历史文化的悠久深厚,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柳州经济、文化、社会等名方面建设突飞猛进,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民族文学》首个校园创作基地落户柳州,既体现了柳州作家和校园文学爱好者们对文学的热情和虔诚,也反映了柳州教育界乃至整个柳州市的创新和进取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石一宁介绍说,《民族文学》杂志是唯一国家级少数民族文学期刊,今年迎来创刊35周年。《民族文学》杂志秉承发展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团结少数民族作家,培养少数民族文学新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办刊宗旨,推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培养了大量的作家人才,相当一批少数民族文学名家大家就是从《民族文学》起步的。尤其是近几年来,《民族文学》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时期,先后创办了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和朝鲜文版,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学期刊界的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民族文学》还是展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窗口,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一个渠道。《民族文学》汉文版专门刊发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目前在国外有多家订户。
石一宁特别指出,《民族文学》柳州校园创作基地将通过与全市各中小学、职业院校的文学社合作,开展文学创作与交流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兴趣,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希望“柳州校园创作基地”紧紧依托校园,同时也密切关注火热的现实生活,以创新精神把基地办出特点,办出特色,使它成为培养人才、促进文学大发展大繁荣的一处土壤和源泉。
培养能读会写有思想的柳州少年文学作家群体
柳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焦耀光在授牌仪式上致辞说,柳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教育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在《中共柳州市委员会关于推动柳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努力建设广西文化强市的决定》中提出:到2020年,努力把柳州建设成为以具有柳州特色的优秀历史传统文化、民族风情文化、水上娱乐文化、工业创意文化为核心内容,以高水平的历史文化基地、民族风情文化基地、水上娱乐文化基地、创意文化基地、书画影像文化基地、生态文化基地等为重要载体,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人才荟萃、文化实力雄厚和文化高度自觉、自信、自强的广西文化强市、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文化中心和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创意产业中心之一。
焦耀光说,近年来,柳州不断加强文化创新和精品创作,对《八桂大歌》作了精雕细琢,使之真正成为反映广西十二个世居民族的经典剧目;实施“十大文化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博物馆群建设,新建一个博物馆集群区,全面建成工业博物馆、刘三姐文化娱乐中心,建设中国柳江人遗址博物馆、柳宗元纪念馆以及艺术创作生产基地。在发展教育方面,柳州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未来、抓民生”的理念,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这一根本战略不动摇,举全市之力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真正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多年来,柳州坚持职业教育品牌化、高中教育特色化、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教育质量始终处于广西领先地位。
焦耀光指出,文学艺术的基础,在教育。通过学校教育发掘培养文学艺术新苗,是快捷有效的途径。“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柳州校园创作基地”的挂牌成立,将更好地推介和宣传柳州市教育改革发展成就,展示全市师生的生活及精神风貌。让柳州青年教师、青少年学生,有一个激发和培养文学创作的园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使热爱文学创作的学生们充分利用好今天优越的条件,多读书,勤思考,认真写。该基地要根据全市教育系统的实际,结合校园文化发展的需要,制定相关的校园文学发展规划,共同推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品。希望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柳州校园创作基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打造出能读会写、有思想的柳州少年作家群体。
柳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姚尹意与石一宁的会面时谈到:我以为作家是能够培育出来的。培育作家的方法和渠道,和培育其他方面的人才一样,也是多种多样的,建设《民族文学》柳州校园创作基地,还有由柳州市教育局主管、龙城教育主办的《紫荆》文学刊物,就是其中一种方法和途径。作家是应该从小培养的。许多著名作家在回忆他们成长的过程时都说,是少年儿童时代的热爱,是老师鼓励和肯定,成就了他们今天的光荣。
“记得当年我的第一篇作品发表,所稿费也不过十来元,但那内心的激动,那种金钱无法替代的荣誉感,至今难以忘怀。”姚尹意特别讲述了自己当年热爱文学、热心创作的故事。他表示,一定从经费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文学》柳州校园创作基地建设及创作基地内刊《紫荆》办刊等各项工作,为柳州校园营造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石一宁一行在融水苗族自治县调研时,该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王院忠特别安排时间与石一宁等进行了交流。王院忠表示,一定要筹划好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融水创作基地,通过创作基地,培养一批立足融水、视野广阔的本土作家。同时,要让《民族文学》进入大苗山农家书屋,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实力,打造风情苗山、文化融水。该县教育局局长赵斌表示,融水中小学校将尽快融入中国作协《民族文学》柳州校园创作基地,与市区学校并驾齐驱。
石一宁一行在三江侗族自治县与侗族同胞促膝谈心
石一宁一行在三江侗族自治县调研时,深入少数民族群众中,亲身体察了当地民俗文化。在三江程阳八寨村,石一宁一行穿过程阳风雨桥,侧身鼓楼内,与侗族同胞促膝谈心,详尽了解当地社会发展新情况……
“很震撼人心,很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我很大的触动,在我今后的创作中,肯定会有浓墨重彩的篇章。明年我们会组织全国的民族作家代表来这里走一走,看一看,相信这会给作家们的创作带来诸多的益处!”石一宁动情地说。
柳州校园文化建设之花竞相绽放
柳州市教育局党组副书记吴桂贞代表柳州市教育局介绍了柳州市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她认为,《民族文学》柳州校园创作基地的成立,是柳州教育史上一件大事。文学创作基地不仅对提升柳州市中小学生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对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进而提升全市学校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柳州有着建设、发展校园文化的自觉和历史,全市中小学都把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努力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内核。
吴桂贞说:近年来我们大力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师生阅读经典的活动,让“爱读书、读好书”在学校成为了风尚。柳州高中、柳州铁一中、柳城县东泉镇第二中学、柳南区实验小学、驾鹤路小学、柳江县拉堡小学等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成就突出,先后被评为“广西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
吴桂贞介绍说:柳州市驾鹤路小学是我市开展大学区的第一个试点学校,该校利用本校的优秀资源和品牌效应,整合了屏山小学和乐群小学的教学资源,建立了以驾鹤路小学为中心校区的驾小大学区。为使屏山、乐群两校的教师尽快熟悉驾鹤路小学的人文环境,融入大学区的氛围中,该校以办学模式为基点,整体覆盖,凸现“三校一风格”的特色亮点。发挥原驾鹤路小学教师的爱读书,读好书的学习氛围,以学习型小组活动为载体,围绕“品书香蕴内涵”,借助“驾小书香园”这网络学习交流平台,采用自学与集中相结合,读与思相结合、读与研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开展一系列教师阅读活动,打造了一支“作风精炼,业务过硬”的驾鹤大学区教师团队。随着大学区不断深入,学校以老校长熊跃的“鹤之跃”自治区特级教师工作坊为培训火车头,积极发挥特级教师和驾鹤路小学品牌文化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该校还注重孩子心灵的建构,加强建设书香校园,在开展每日晨读活动的基础上,在各班级的走廊处建设起漂亮的小书架,设置长凳,在楼梯间建立“小小读书园”,孩子们课间可以安静地坐在走廊看看书。
柳州高中凭借百年老校的文化底蕴,来建设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受到最好的教育”、“做人格健全、自主发展的现代人”是柳高的办学理念,这是时代对学校发展的要求,也是柳州高中自身发展的需要。统一的思想认识,为建设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保障,同时认识上的深化和提升,大大地提高了全体师生参与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学校利用校园中间的连廊,将历届柳高学子创作的名言警句书法作品悬挂在连廊柱子上。连廊两边的橱窗宣传栏,有各种文化宣传展板,如音乐教师和校友一起创作的《柳高之歌》、学生王昕创作的《柳高赋》、老师学生共同创作的柳高标识——校旗校徽校标等等。综合楼一楼安放了孔子雕像,布置了“修身齐家治国兴天下”的《论语》名句墙。就连连廊地面也镶嵌着记录柳高百年发展历史、革命史及柳高校训的地雕,学校以文化育人,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
柳州高中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由学生会组织劳动卫生、课间操和黑板报比赛、班级文化、宿舍文化评比活动,形成校园、班级、宿舍等一系列自主管理机制。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实现自我教育,在自我教育中让校园精神文化逐步深渗,并不断地内隐到自己的学习态度、工作态度、人际交往态度之中。学校目前有学生社团15个,涉及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各方面,如柳州高中FEC英语社、“古榕”文学社、“校园之声”广播站等等。这些社团在学校统一思想的指导下,以“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为宗旨。积极地在校内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如话剧社的以5·12汶川地震主题演出的话剧《保持沉默》、英语社的口语大赛等等,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这些活动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还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发展。
吴桂贞说:《民族文学》柳州校园创作基地的建设对柳州教育来说,是一大喜事,我们将做到基地经费有保障、培训活动有计划、作品发表有园地,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进一步建设好我市校园文化,发现、培养好一代又一代的文学新人,为进一步繁荣我们的文学艺术事业,增强整个民族的文化实力,打造更加坚实的核心竞争力而努力奋斗。希望《民族文学》柳州校园基地越办越好,让更多的文艺人才以创作基地为摇篮,为起点,走出柳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据《龙城教育》主编韦晓明介绍,为促进柳州市学生读写活动深入持久开展下去,每年柳州市教育局都邀请国内著名教授、作家来柳州给师生作报告、办讲座,作家、专家、学者亲临指导,对激发全市学生写作和文学创作的热情,将有着巨大的作用。韦晓明告诉记者,《龙城教育》作为市级教育专业刊物,多年来坚持办好“萌芽”专栏,刊登学生文学作品,有力地推动了柳州市校园文学创作的勃兴,培养了一大批少年作家。每年,柳州市市学生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都取得较好的成绩,这些获奖者,最后都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大学。
为了让更多热爱文学、热衷文学创作的学生有一个更好更广阔的平台展示自己的作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柳州校园创作基地创办了大型文学内刊《紫荆》,择优刊发柳州市各中小学、中、高职业院校文学社精品力作,并按计划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文学创作、交流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繁荣校园文化生活。(记者 王祖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