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君为鳟鱼的销路发愁 本报记者李宗华摄
10年前,一次矿难让李保君几乎被宣判“死亡”,“捡”回一条命的他自此落下了终生残疾,几乎丧失劳动能力。作为家中独子的他回到老家周至,为供养父母举债办起冷水鱼养殖场。因地处偏僻,每年收入只有2000多元。如今,大量鱼苗已长大,即使价格便宜也无人问津。
10年前矿难险送命
今年36岁的李保君是周至县骆峪镇人,个子不高,身材瘦小的他,如今的生活可以说是坎坷多难,不仅身体残疾,而且全家每年的收入也就只有2000多元,而这一切都要从10年前发生的一起事故说起。
2006年7月份,李保君外出打工。经人介绍来到辽宁,在一个金属矿上打工,可打工才两个月,就出事了。
“当时,我正在矿区干活,突然矿区内发生了塌方,一块大石头砸中我的头,当时就昏过去了。”回忆起10年前的情景,很多细节李保君说他已经记不太清楚了,出事的时间应该在10月份,人醒来时已是两个月后的事情了。
“出事后,我被送到当时医院,医生诊断颅内出血,很可能会成为植物人,听到这样的消息,家里的父母很难承受,在当年11月份,我被转到西安做了开颅手术,算是捡回了一条命。”李保君说,这些细节都是再后来自己逐渐清醒以后,家人告诉他的。
举债办起养殖场
“虽然命保住了,但身体自此落下了二级残疾,左臂不能动了,左腿无力。那段时间,自己很难接受,很沮丧。”李保君说,多亏了父母和亲朋好友的鼓励,他才慢慢振作起来。
因为身体原因,李保君不能外出务工,也不适合种植农作物,为了逐渐年老的父母,在2012年,作为家中独子的他举债办起冷水鱼养殖场。李保君告诉记者,因为他的家位于骆峪镇串草坡,地处秦岭深山内,紧邻河道,有很好的冷水鱼养殖条件,自己借了4万元修建水池,购买鱼苗、饲料等开始养鳟鱼。
“前期也学习、考察了很久,但养殖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第一年就赔了2万多元。”李保君说,2012年因为缺少经验,又赶上山中发水灾,鱼池里的鱼都死了,随后又借亲戚钱投入养鱼。
养殖场地处偏僻 无人问津
李保君的养殖场地处偏僻。昨日上午,记者从西安出发,沿环山路驶入骆峪镇,再驱车沿路况很差的崎岖土路行驶了8公里才到达,而这段狭窄的土路只有2米多宽,8公里足足走了近一小时。
李保君的养殖场,确切地说就是两个简陋的鱼池,池内养殖着3个鱼种,金樽、虹鳟和七彩鲑鱼。李保君说,两个鱼池内大约有2000多斤鱼,自己已经养了3年时间左右。
“两个鱼池的鱼,每年光饲料就要花费2万多元,因地方偏僻,交通不便,除去投入的,每年下来也就2000元左右的收入。”李保君说,因为身体不便,他不能送货上门,鱼长大了,却面临卖不出去的困境。
“现在市场上每斤鳟鱼大概40元左右,而我按照每条鳟鱼50元出售,每条鳟鱼最小的在1.5斤,最大的鱼要2斤多。”在近一年时间里,李保君一边借债养鱼一边寻找销路。他每天望着鱼儿自语,每天盼着山路上能出现客商的身影,可是来这里买鱼的人大多是夏季来游玩的,路过购买一两条。面对销售无门的困境,李保君很是无奈,还未结婚的他更希望自己能尽快还清外债,孝敬父母,因为父母已快到古稀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