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揭露快递公司帮助福建莆田假冒运动鞋厂商伪造快递单和海外发货信息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对此,业内人士表示,现在不少快递公司的代收点都有所谓的异地上线服务,还专门构建虚假的海外物流查询系统,让消费者误以为货源来自海外,这种“出口转内销”的情况很常见,几乎成了潜规则。
顺丰对此作出回应称,视频中出现的快递点应为黄牛自建,并非顺丰营业网点,并声明顺丰坚决反对这种作假行为,已多次向有关部门举报,政企联手打假。然而,顺丰即使能为自己撇清关系,却不足以为整个快递行业存在这种作假现象洗白。正如快递从业人员向媒体承认的,厂商与快递企业有密切合作,否则根本无法更改物流信息。而假快递单及线上假货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一些快递公司自觉不自觉地已经扮演了帮凶角色。
一张假快递单,暴露了快递行业参与售假的内情,而这种新情况也呈示出打假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我们知道,造假都是一条龙作业的产业链,生产、销售、批发、运输、原材料采购等都是一体的。快递物流只是这条黑色产业链中的运输环节,不属于核心部分,就像网店售假一样,都只是帮凶。帮凶固然可恨,但只有抓住元凶,即找到产业链的源头——假货制造厂商,将其铲除,才能真正解决假货问题,还市场一片干净。
不过,我国打假这么多年,元凶也抓了不少,但制假售假现象仍难消除,甚至给人越打越多的印象,问题出在哪儿呢?清代著名学者魏源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弊之难去,其难在于仰食于弊之人。”制假售假之弊难去,事实上正在于“仰食于弊之人”大量存在。第一个食弊者,毋庸讳言,就是部分地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
假快递单牵出的假鞋制造地莆田,有“假鞋之都”之称。据悉,莆田有近20万人从事与鞋业相关的工作,制鞋业在当地GDP中占据很大比重,这其中有多少人及产业有多大比重与“假”相关,恐怕当地政府都搞不清楚。可以肯定,当地政府一直在采取措施打假,但成效并不理想,假货常常是按下葫芦又起瓢。有学者指出,面对已成气候的假鞋生产链,于当地管理者而言,是左手与右手的一场搏斗。一边是拖住政绩的GDP和社会就业、稳定问题,另一边是产业良性发展、城市形象声誉。而搏斗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后者落败。人们看到,个别政府官员及执法人员并未真心打假,甚至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假打”,这都是对制假售假的纵容。更有甚者,极少数执法人员乃至领导干部被制假售假者拉下水,与他们沆瀣一气,沦为其同谋和“保护伞”。
市场规律告诉人们,需求决定生产。而假货之所以有市场,也是因为有需求。显然,另一个“仰食于弊之人”也就出现了——喜欢假货的消费者。在关于假快递单新闻的跟帖中,不少网友流露出对假货的同情:“莆田鞋虽然是假货,但的确物美价廉质量高,穿一年完全没问题。”而对于那些三四线城市和城镇的消费者群体来说,由于他们对价格十分敏感,知名品牌专卖店里动辄数百上千元的正品鞋让很多人难以承受。这时,价格优惠的莆田高仿鞋便侵占了市场,成为性价比高的替代品。花只有专卖店1/3甚至更低的价格便可以“享受”到顶级品牌,这让不少消费者心动,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心甘情愿为假货买单。有媒体记者曾拨打被查获的假货快递单上的电话,询问买家是否需要维权,得到的答复竟然是:“不需要,谢谢。”
由此可见,打假要见实效、收长效,关键还要盯住“仰食于弊之人”。既要坚决打掉造假售假的保护伞,又要教育广大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尊重知识产权,不要充当假货的推手。当然,这一切都要建立在法治基础上,除了依法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这些“为弊者”外,也要为“仰食于弊之人”划定法律红线。只有这样,假货才能被彻底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