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精心设计志愿服务项目,推动志愿服务精细化、专业化,探索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特别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有效路径。
文明实践,重在实效,贵在“实践”。然而,面对各地不同实际情况,如何实践才能够让老百姓感到满意,得到“摸得着、看得见”的实惠呢?是应付了事、走个过场,还是彻底沉下去,脚沾泥土、脚印农家?答案当然是后者。文明实践就是要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文明成果,惠及更多的老百姓。也正因如此,近年来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如火如荼、不断向纵深推进。不仅如此,随着各地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不断深入,其在打通服务老百姓“最后一公里”的同时,也把服务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真正得到了老百姓的充分认可和一致肯定。
文明实践不断延伸,把服务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近年来,尽管各种惠农服务活动不断,但这些对于一些偏远山区的农村群众来说,依旧是一种渴求与奢望。由于经济欠发达、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等多方面原因,一些惠民项目、文化活动等很少直接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而这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同,其服务对象就是基层群众,服务措施就是补短板、强弱项。所以,随着文明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它的服务触角也在不断向基层农村延伸。而且从各地反馈的情况来看,为了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不少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者不惧爬山涉水,走遍村村寨寨。他们所到之处,不仅把政策、项目、技术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而且还为当地培养了一批不走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者。
文明实践精准对接,把服务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为了确保文明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群众满意的实效,各地文明实践中心在服务基层群众的过程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在“送”的方式上下足功夫外,还非常注重在“成效”上做文章。针对各地不同情况和群众不同需求,他们精准对接,精准施策,按单上菜。比如“留守老人”“留守儿童”问题,他们采取“一对一”服务方式,着重加强心理咨询和疏导,多给他们心理安抚和慰籍;还有脱贫解困问题,他们除了在政策和技术上加以指导外,还注重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切实增强贫困群众脱贫信心……诸如类此,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者深入基层农村,走村串巷,不仅给基层群众送去了党的关怀与温暖,更把服务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总而言之,文明实践越深入,越是受到群众的欢迎,越是“滋润民心”。文明实践也只有多深入、下沉再下沉,才能够拉近与老百姓的距离,将更多的文明成果惠及于民。